什邡地质监测员提醒村民注意雨情。
防 汛 进 行 时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7月21日虽非周末,来到什邡市红白镇漂流避暑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什邡地处龙门山褶皱带,高山峡谷成就了这里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却也带来一些地质灾害隐患,“5·12”之后山体更加不稳定。“就算非汛期,比如今年1月,都突然崩塌落石几万方。”该市水务局局长邓英华介绍,目前,全市有地灾隐患点267处、山洪隐患点72处,不仅要关注受隐患点威胁的当地群众,还要考虑景区群众的安全撤离。
景区多在峡谷防灾形势严峻
今年5月5日开始的一场暴雨,让“川西第一漂”开发公司蜀豫旅游公司直接损失约160万元。“6、7处航道的滑槽被冲毁,河岸垮塌,岸上一台挖掘机泡水报废了。”公司董事长张明河说:“提前2天就接到了暴雨预警,说降雨将达150-160毫米,实际12小时下了近200毫米;以前水冲左岸较多,没想到这次冲的右岸,挖机正好就放在右岸。也是大意了,前两年都没有这么大的水。”
所幸没有人员伤亡,但也让张明河领教了山洪暴雨的威力:“7月2日周六,游客正多,天气预报说只有小的雷阵雨,不碍事,但是看到山上下的雨有点大了,赶紧关闭漂流,退了十多万的门票。宁可不赚也不能冒险。”
蓥华山景区夏天只有25℃-26℃,瓦窑村、石门村集中了众多农家乐,白天游客上万人,景区有一条中河,涨水后流量可达600-700立方米/秒。红白镇的红峡谷景区,前来漂流的流动游客也有数千人,境内有石亭江、通溪河、峡马口河。另外还有新兴起的冰川镇,民宿接待游客千把人。这些景区的山间河流,陡涨陡落,成灾迅速、威胁性大,游客却没有参加过乡镇村上的防灾避险演习,给防汛救灾带来更多挑战和不确定性。
对于邓英华来说,2012年“8·17”暴雨尤其难忘:洪水上岸,道路中断,机械车辆在赶来的途中抢修道路,刚一通车,就紧急征用了40多辆公交车,通宵转移4800多人。
如何加强汛期景区安全,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避险?
引入专业力量强化地灾摸排
除了安装远程监测系统,共享预警平台、加强预案的可操作性等常规措施,4月19日,什邡市国土资源局在《今日什邡》公示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名称、类型、位置、威胁对象、防灾责任人、专职监测人员的姓名和电话。5月11日,“掌上什邡”微信公众号发布重要提示“汛期避暑耍水别去这8个地方”,列出“红白镇棕树桥-通溪河-金莲池及以上区域”等8个地质灾害重点区域。
针对什邡地灾的严峻形势,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聂军介绍,2008年以后,局里就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借力四川煤铁141投资建设公司这一有资质的专业单位,协助隐患点排查、提出处理建议。“前两天蓥华镇群众反映一处山体出现了一点崩塌迹象,煤铁公司的人到了现场,建议赶紧避让,之后果然垮塌20方。”
“2013年都江堰发生山体垮塌后,我们对山区农家乐附近的隐患点进行了摸排,停业整顿两个月。影响了村民生意,但他们也给予了理解。”聂军说。
组织实战演习
检验预案操作性
6月21日,邓英华接到市防汛指挥部副指挥长电话,声称红白镇漂流河坝决堤。“不会吧?”邓英华惊出一身冷汗,一边打电话给红白镇党委书记肖明,一边往现场赶,事后才知道这是一场模拟6名游客失踪的实战演习。
长达5公里的漂流河道,打造了16条安全疏散通道,每隔一百米就有3名安全员。演习中,游客全部上岸撤到安全位置不到10分钟。张明河介绍,入汛以来,景区已组织3次防洪演练,2次消防演练。
“练为战”,除了“6·21”演习,什邡市还于5月5日组织了山洪地灾综合演练、5月12日,水上被困人员救援演练,5月13日,山洪灾害群众疏散转移演练。“通过逼真的模拟演习,检验、完善预案,使其更周全、更具操作性。”邓英华表示。
新闻推荐
陈新有在“三基地一窗口”建设推进会上要求 高水平策划组织建设确保四月底前全面完成
本报讯(记者文帅)3月8日下午,市“三基地一窗口”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对德阳市“三基地一窗口”工作进行再动员、再督查、再部署。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有出席会议要求,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高水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