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正在参加考试。
“这几年各种各样的农业技术培训不少,但对我们来说实用性强特别是用处很大的培训、能起到转变观念作用的培训并不是很多,这次的培训就很好。”近日,什邡刚刚结束的一场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培训饱受好评。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今年全市“三农”工作的一项重点,按照计划,德阳2015年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以上,到2017年达到3000人以上。什邡结合当地实际,以产业为引领,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作出了有益探索。
50人“小班” 择优选培对象
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其中,选择培训对象是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这次培训人数只有50人。”承办培训的什邡市农广校负责人介绍,在学员要求上,“符合热爱农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45岁以下,长期从事农业或长期在当地从事特色农作物种植的专业种植户等标准的报名者才有可能进入培训班。”
尽管标准不低,培训班开办前期,来自什邡湔氐、洛水、南泉、师古等农业重镇的报名者仍是络绎不绝,最终只能采取“优中选优”的方式确定参训人员。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该市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通过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最终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立足需求 理论实践相结合
此次培训的教学计划,包括理论讲座、实操指导、基地参学。理论讲座课程表内有《食用菌粮经复合高效栽培模式》、《食用菌(黄背木耳)病虫害综合防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食用菌栽培与精深加工》等,这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食用菌产业。
作为远近闻名的黄背木耳生产基地,什邡种植黄背木耳多年,无论种植规模,还是总产量都在四川乃至全国占据重要位置。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黄背木耳栽培技术、病虫防控技术,引进培育珍稀食用菌,提高产品质量,寻求深加工路径,促进菌渣综合利用等,都是当前种植户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深度加工制作后,产品效益会更为可观,但深加工投入大,技术要求也非常高,现在想行动也不知从何做起。”来自湔氐镇的学员龙小波有多年种植黄背木耳的经验,对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就十分关注。
立足产业实际和学员需求,本次培训整合教育资源,精心筛选师资力量为大家授课,有省农科院的专家、技术人员,也有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负责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成员等,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培训模式上,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授课与现场观摩相结合、产学交替等方式,优选一批农业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立不同类型的实训基地,开展全产业链培养,让学员们能够学以致用,真正推动产业发展。
持证上岗 带动产业发展
光是听课讲学还不够,为检验培训效果,进一步完善培育体系,此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准备了测试环节。在《食用菌产业特色与发展对策建议》试卷上就有这样一题:针对什邡市具体实际,阐述如何做大做强毛木耳产业。学员们结合近几日所学所思,从容作答,运用机械化、采用新技术、信息化管理、发展精深加工等成为大家的共识。
“虽然过去积累了不少生产经验,但有些方面还不是很科学规范,通过培训,学到了新知识、新技术,对接下来的发展很有好处。”学员杨德群感慨说。什邡湔氐镇食用菌协会负责人也表示,围绕产业进行定向培训,为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在未来将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什邡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意义重大。
记者了解到,一周培训结束后,考试合格的学员们还领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以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正式持证上岗,同时将在农业优惠扶持政策、项目金融信贷支持等方面获更多倾斜。从“培训”到“培育”,从“办班”到“育人”,从培训“过程考核”到“绩效考核”,从“传统”培训到“现代化、信息化”培训,以什邡一地为例,全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正为新时代农民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创业发展条件,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图 本报记者 许江韵 通讯员 唐成金
新闻推荐
近日,成兰铁路什邡两路口双线特大桥正在进行合龙施工。该大桥位于什邡市马祖镇,横跨成绵复线高速,全桥长2628米。自2014年12月开始桩基施工以来进展顺利。本报记者文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