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的鸭子在发酵床上悠闲“散步”。
文/图 本报记者 曾征
河流水塘边搭个棚子,成群结队的鸭子游弋在水面上,这是许多人对养鸭场的印象。然而,近日,记者在什邡市师古镇清泉村看到了一种新型养殖模式——肉种鸭旱养,这里的鸭子不养在“水”里,而是养在“地”上。鸭子们集体住上建有发酵床的“宿舍”,通过发展生态标准化养殖,从而改善因养鸭造成的水质污染等环保问题。
“水鸭”摇身变“旱鸭”
来到位于清泉村18组村民廖小明家新建的种鸭养殖场,记者看到一只只白鸭伸着脖子、张着嘴嘎嘎叫着,一摇一摆地踱着步……“我们这种鸭舍是半封闭的,里边的温度、湿度都很合适,鸭子不仅不用趟水,还可以随时从自动喝水装置里喝水。”廖小明介绍,这种新建的鸭舍和以往旧圈舍相比,多了一张厚达35厘米的发酵床,鸭子们每天吃完东西,就在发酵床上悠闲地“散步”。
从1999年起,廖小明家就开始饲养肉鸭,刚开始时就在自家房屋旁修了几间圈舍,隔出一个水塘,鸭子每天就在水塘里嬉戏,产生的粪便就直接排在了水沟里。“日积月累下来,我们自己每天闻着那种气味都觉得难受,可是没办法,周边养殖户都是通过这种方式饲养鸭子的。这种水养模式占用土地多,还特别污染环境,养的鸭子也容易生病。”廖小明无奈地说。
“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们镇开始推广应用旱式养鸭模式。”廖小明表示,通过科学管理,他的旱鸭养殖场自建成以来一直没有疫病发生。
鸭舍的另一边是廖小明家的鸭蛋储存室,一筐筐鸭蛋被整齐地摆放在塑料箱中。廖小明指着正在称重的鸭蛋告诉记者,目前,他家的养殖场占地1000平方米,有旱鸭1200多只,今年他还将进一步扩大规模,继续推广这种旱鸭养殖模式。
水禽旱养实现零排放
在廖小明新建的鸭子圈舍中,没有刺鼻的气味,也没有四处飞绕的蚊蝇。“通过铺设这种发酵床,鸭粪就直接进行无害化处理,发酵床使用微生物复合菌,只需要每三天通过机械翻耙,微生物便将粪便消解干净,整个养殖过程实现零排放。”廖小明说。
“自2014年起,在畜牧局的指导下,师古镇作为试点镇在什邡市率先改造圈舍,改养殖水鸭为旱鸭,达到生态高效饲养的目的。”什邡市师古镇农业中心主任杨海冰告诉记者,“水禽旱养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实现粪便零排放。”
据什邡市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种鸭旱养”的养殖模式在全国多地早已开始实施,随着近年来大家对环保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河流的水质因为养鸭受到污染的问题也比较突出。2014年7月,山东省农科院家禽研究所研究员王生雨受邀将他创新推出的肉种鸭旱养模式带到了什邡。这种模式节水、节地、污染少,养出的肉种鸭产雏高、质量好,可节水95%,节约饲料12%,节约电费30%,节约垫料50%,综合养殖效益提高26%以上,彻底改变肉种鸭水养模式中存在的占用土地多、浪费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疾病多发并难以控制等弊端。“王生雨先后在马祖镇和师古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根据什邡市一年的气象数据,就肉种鸭舍设施设备改造、肉种鸭营养需要、饲养管理技术、垫料及污水的处理及疫病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我们畜牧局也将此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在全市进行推广。”该负责人说。
“建设生态城市,养殖业应该率先改革,调整养殖模式。”该负责人表示,在今明两年内,计划将在什邡全市推广水鸭旱养技术,彻底解决水养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水鸭养殖粪污“零排放”,为什邡的“碧水工程”和人民渠水源地保护工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新闻推荐
(记者邱洁)从9月8日凌晨开始,旌阳区遭遇持续降雨,本轮降雨时间长、降雨量大。截至9月9日16时,累计降雨量为:市区147.4、新中165、双东150、和新117.5、柏隆109、孝泉107.6、德新109、东山142.4、天元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