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全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计划(草案),请予审查。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全市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主题,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等会议精神,结合全省“三大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总体预期,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民生保障不断完善。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15.6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4.9亿元、同比增长10.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5亿元、同比增长3.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29亿元、同比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98元、同比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260元、同比增长11.5%。
(一)投资结构继续优化,项目建设态势良好
2014年,德阳市把项目投资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核心举措,狠抓落实,推动了项目投资再上新台阶。年内固定资产投资在六个地震重灾市州中始终保持前列,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和省考核目标。投资结构得到优化,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013年的1.7:50.9:47.4转变为1.5:49.5:49,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2亿元、同比下降0.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43.6亿元、同比增长7.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38.1亿元、同比增长14.4%。项目建设整体推进有序有力,全年集中开工建设项目3批次,实施项目247个;实施市级重点项目142个、总投资1463.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249.9亿元;市委市政府重点督办项目37个、总投资76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152亿元,全面完成计划目标;信义玻璃一期、利君止痛药等27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
(二)工业经济稳步发展,结构调整逐步推进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工业经济在扩增量中调结构、在转方式中谋发展,保持了产业发展领先地位。截止12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37户、达1227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机械行业增长12.5%,建材行业增长14.6%,医药行业增长13.2%,纺织服装行业增长9.7%,食品行业增长7.9%,化工行业增长2.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迅速,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15.9%,生物产业增长18.2%。全年工业投资较大幅度增长,完成投资441.4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技改投资329.3亿元、同比增长17.3%。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新增金广实业等5家省级技术中心、11家市级技术中心。7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工业进一步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工业集中度达80%。
(三)农业生产态势稳定,城乡统筹持续推进
把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作为主攻方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整体形势稳中向好。粮食总产达188.4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生猪出栏357万头、同比增长1.9%,预计肉类总产量达38.8万吨、同比增长4%。建成“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基地15万亩、“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基地6万亩、万亩粮棉油高产示范片42个,改造低效林4.1万亩,建设工业原料林4.2万亩、干果林2.4万亩。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整治干支渠72.16公里、田间渠道1169.58公里,新修和加固堤防64.54公里,新建和维修蓄水池300口,新增年节水能力4941.18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3.44万亩,恢复改善灌面36.6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6平方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11.5万亩;新建各类机耕道694.7公里。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建成新农村综合体6个,新建、改造、提升幸福美丽新村50个、新村聚居点160个;新增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0家、达21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592.47亿元、增长17.68%;发展农民合作组织187个;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带动农户面达71%。
(四)第三产业比较活跃,消费拉动基本形成
全年商贸、物流、旅游、金融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对外贸易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达38.8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出口31亿美元、同比增长31.8%。旅游市场持续旺盛,实现旅游总收入120.6亿元、同比增长30.2%。城乡居民消费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9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城镇361.4亿元、同比增长13%,乡村167.6亿元、同比增长13.3%。宝成线黄许铁路货场扩建项目、北大荒农产品物流园、广汉北新国际冷链商贸物流园等一批与消费紧密相关的大型建设项目进展良好。
(五)财税收支基本平衡,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5亿元、增长3.8%,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6.7亿元、增长3.6%。完成市本级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7.12亿元、增长16.7%,其中城乡社区支出8.84亿元、增长20.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08亿元、增长20%,农林水支出1.94亿元、增长42.1%,科学技术支出0.85亿元、增长34.4%。
金融保持平稳运行,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929.31亿元、增长7.2%;各项贷款余额1106.1亿元、增长10.6%,其中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69.05亿元。
(六)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2014年全市继续把成德同城化发展作为重要抓手,推升区域协作向纵深发展,着力开展了空间规划编制、合作园区建设、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路(东段及北段)项目前期工作等具体事项合作,推动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同城化合作,探索了新广青边界合作实验区建设和德绵同城化发展等合作事项。积极参与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论坛、第9次中欧区域政策高层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广交会、科博会、西博会等平台和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投资促进活动,招大引强,全年签订万达广场、当当网等招商引资协议91个,协议引资额854.53亿元;到位外资2.1亿美元、同比增长2%,到位内资680.1亿元、同比增长0.7%。
(七)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发展活力逐步显现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点带面、激活全局,立足解决制约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了详实的改革方案,明确了各项经济改革目标、重点和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经济改革,顺利开展了市属国企“人资分离”改革试点、德阳银行增资扩股、罗江和广汉农村信用联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等经济体制改革。对近期经济改革事项进行了重点推进,着力推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改革;对涉及各领域的远期经济改革开始着手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开展土地流转机制、投融资体制、对外开放和同城化发展等重大事项研究。
(八)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发展方式积极改变
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加大用能单位节能监管和重大污染源治理等关键环节工作力度,强力推进了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公共机构节能。预计全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同比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淘汰列入省落后产能企业36户,全面实现省下达的年度调控目标。预计削减化学需氧量2522吨、氨氮205吨、二氧化硫758吨、氮氧化物1083吨,PM10年度浓度下降1%;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309天,优良率为84.7%;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成功争取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项目。
(九)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不断扩大
全年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增229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166元。年内培训新型农民1.1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127.5万人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升,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9.6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42.2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127.7万人、失业保险31.98万人、工伤保险35.52万人、生育保险36.82万人;城乡低保人群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低保”人均补助210元,农村“低保”人均补助107元。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出版、地震、气象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的进展。
总之,2014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受住了艰难时局的考验,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量力而行、顺势而为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城乡二元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和行业内部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中心城镇地位和作用凸显不够,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对传统优势企业依赖明显,技术创新能力欠缺。
二是经济效益亟待提高。产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严重,价格波动幅度大。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增加值虽保持了增长,但装备制造、化工、白酒等行业利润下滑严重;工业企业“增产不增效”现象普遍,很多企业徘徊于“盈亏生死线”,个别重点企业甚至滑向破产边缘,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也制约了其他产业发展。
三是发展动力有待增强。多年以来,德阳市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不断累积的投资基数使近年来投资处于持续高位运行,继续依靠投资拉动发展的难度在逐步增大。此外,改革释放的动能还没有充分显现,消费拉动发展的力度还不够强劲。
四是要素制约比较明显。在宏观环境多变背景下,建设资金普遍偏紧、整体资金沉淀有限,建设用地比较紧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环境容量日趋饱和,这些因素都给德阳市未来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20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15年德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等会议精神,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结合全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总体部署,深入推进德阳市“一三五八”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稳定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各项改革、抓实惠民工程,提高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2015年全市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0亿元左右,增长6.7%左右;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67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控制在3%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节能减排达到国家和省要求,其中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4.58%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落实好以下措施和任务:
(一)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德阳精神,努力适应新常态,完善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体制机制。一是狠抓重点领域改革。继续积极稳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完善农村产权登记,力争到2015年底前完成全市农村产权登记颁证;研究农村产权交易配套政策,搭建交易平台,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流转;创新农村发展金融支持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建立政策性“三农”融资担保体系,推进涉农保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试行放开全市所有城镇落户条件,健全户籍与居住证、流动人口与居住证互补、衔接的实有人口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征缴面,搞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放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体身份参保户籍限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二是重抓关键环节改革。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优化政府投资使用方向和方式,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深化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展社会资本投资渠道;选择运用PPP、股权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放开社会资本进入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完善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行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三是实抓配套制度改革。深化以预算绩效管理为重点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建立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探索居民生活用水、用气阶梯定价机制;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文化强市体制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形成促进就业创业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继续狠抓项目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牢固树立“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理念,围绕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紧抓项目不放松。一是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产业升级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开发、环境保护等带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投资重点,抓好相关领域中的大型、特大型项目建设,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2015年,全市拟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69个、总投资1745.2亿元,年度投资计划265.5亿元。其中竣工投产项目36个、总投资111.8亿元、年度投资计划39.4亿元;加快建设项目67个、总投资871.6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65.2亿元;争取开工项目41个、总投资374.4亿元、年度投资计划52.3亿元;加快前期项目25个、总投资387.4亿元、年度投资计划8.6亿元。二是强化项目服务。发挥市县两级各部门职能,开展以项目为核心的全程代办服务、领导联系服务、部门联动服务、跟踪协调服务,着力解决项目投资过程中的审批、资金、用地、供电、供水等具体困难和问题。三是健全建设机制。坚持效益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项目建设“四制”,规范项目建设行为;特别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在招投标、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的稽察力度,使项目稽察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四是完善推进措施。结合招商引资,健全项目推介平台,及时发布在建项目进度、拟建项目情况以及引进投资计划;加大项目工作督促检查考核力度,落实奖惩措施,促进项目投资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三)大力实施开放战略,努力促进全域发展
把“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和背景下助推全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强化载体和平台建设,拓展开放深度广度。一是把握开放领域。建立负面清单制度,遵循“非禁即入”原则,放开发展领域,特别要在重大产业新建、农村规模经营、城乡区域开发、投融资等领域进一步开放,奠定开放发展制度基础。二是把控开放层次。坚持“由近及远”原则,年内继续把成德同城化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开展好成德工业园建设、成都经济区高速环线(东段及北段)建设等议定合作事项,着力推动社保同城、边界“试验区”建设、综合保税区协作等事项;启动德绵同城化发展研究,力推德阳“两翼”发展。积极开展融入“一路一带”等更广区域开放协作发展研究,开辟德阳市开放发展更大舞台和空间。三是把好开放着力点。始终把“引力、引智、引资”作为开放发展的落脚点,吸引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产业资本来德阳市发展,年内力争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650亿元。
(四)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筑牢发展经济基石
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巩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重心、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不断壮大三次产业,再次提升经济发展总水平。
1.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一是改造传统支柱产业。围绕机械、食品、化工、建材等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资源整合,拉伸产业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东汽燃气轮机等项目建设。三是推动科技创新。继续完善融产学研为一体的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需求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推动重型燃气轮机、石墨烯、电动汽车、大功率铝空电池、磷酸铁锂材料等关键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产业联盟等创新载体建设。四是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力。进一步完善7个开发区基础设施。五是抓好工业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99个竣工、75个在建、77个新开工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做好重点项目的跟踪、协调、服务以及检查、督察、考核工作,确保工业项目顺利实施。
2.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巩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成果。围绕优质稻、烟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进一步改善基地基础设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种养结构,扶持畜禽规模养殖。二是改变农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推动农业面向市场;探索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有效途径,借助市场资本力量推升农业发展层次。三是扶持发展涉农企业。采取免税、贴息等措施,扶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发展,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四是探索农村发展新路径。结合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把农村产权流转作为农村发展核心突破口,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发展庭院经济、农庄经济。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和深厚历史文化,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做优以三星堆、三国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为支撑的德阳旅游产业品牌,积极打造什邡市红峡谷(钟鼎寺)旅游景区等旅游景点,推广三国文化、古蜀文化等旅游线路,规范旅游管理,力争全年旅游总收入达150亿元以上。二是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北部新城中心区建设步伐,打造商业特色街、服务业核心区,力促商贸流通业再上台阶。三是培育新的产业热点。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生健康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物流、信息服务、法律咨询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四是抓好重点项目实施。积极推动实施规模大、带动强、影响深的服务业项目,重点推进四川国际医疗健康城、四川北新国际物流城、“当当网”西南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
(五)坚持改善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适应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城乡统筹发展新形势,强化满足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
1.改善交通设施。围绕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目标,结合“三环五廊”空间布局,加快完善交通网络。加快实施联络市县乡村组的路网建设,重点推进绵竹至茂县公路绵竹段、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东段及北段)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着手开展成德大道、旌江快速干线的北延和什邡至德阳至中江快速通道以及G108(罗江段)二改一项目的前期工作,启动成德两地轨道交通方案研究,谋划铁路与公路对接事项。
2.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围绕“1+5+x”城镇体系建设规划,继续强化市政基础设施。特别突出“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大城市建设,强力推动旌东、亭江新区的道路、桥梁、供电、供气、给排水、绿化、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一环路配套设施,加快华强沟水库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中心城区基础条件。支持5个县(市)完善城市基础功能,扶持21个区域重点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增强中心城镇聚集力。
3.改善生态环境设施。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按照高山、丘陵、平原功能区划分,强化龙门山、龙泉山生态保护,提高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和凯江等流域生态绿化水平;抓住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项目实施机遇,积极开展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和大气污染治理。
4.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加强以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为中心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保障能力。实施好华强沟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做好中江石泉水库等项目开工,加快罗江三渔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整治干支渠道109.88公里,田间渠道763.19公里;治理塘堰588口,新建蓄水池135口。
(六)不断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落脚点,进一步强化民生事项建设。一是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教育水平,发展教育产业,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乡镇公共卫生服务条件,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二是扎实实施各项惠民工程。实施劳动技能培训工程,增强就业能力;建设安居工程,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房29209套,解决困难群众居住需求;推动全民健身工程,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实施惠民增收工程,落实各项支农惠民政策、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政策,促进农民收入和职工工资稳定增长。三是强化社会保障。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加强工伤生育保险统筹管理,完善居民门诊统筹制度,规范失业保险统筹,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四是维护市场价格稳定。加强产品价格监测预警,及时纠正价格违法行为,维护物价基本稳定;完善物价上涨与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联动机制,用好价格调节基金,保障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各位代表,2015年是德阳市改革攻坚之年,也是转型发展之年,更是冲刺“十二五”规划目标之年,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精诚团结、攻坚克难,扎实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开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德阳市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2015年计划指标
指标名称单位2014年2015年计划数计划增长%实际完成实际增长%计划数计划增长%一、经济发展指标 (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01515.698第一产业亿元203.34.2第二产业亿元912.310.1其中:工业增加值亿元1110.89第三产业亿元4008.8(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88010894.910.89506.7(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352913.112二、质量效益指标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1183.53.885.67三、民生民本指标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0269989.39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11126011.510(二)城镇登记失业率%4 3.64以内(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3 1.23(四)年末总人口万人3.6‰以内393.251.48‰以内394.611.8‰以内四、节能减排指标(一)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下降2.5达到国家和省要求(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三)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量吨2522(四)二氧化硫排放削减量吨758(五)氨氮排放削减量吨205(六)氮氧化物排放削减量吨1083
注:1、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工业增加值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增长率计算以上年预计完成数为基数,实际增长率以实际完成数为基数
新闻推荐
(记者曾征通讯员沈春燕)近日,记者从什邡市获悉,3月10日至4月20日,什邡市环保部门将对该市双盛辖区涉水、涉气企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雷”环保突击专项执法检查行动,确保该区域农作物正常生长,保障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