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坦舒适的通组村道,让村民来去自如。
站在平坦、整洁的水泥村道上,王文贵指着眼前与水泥路相连接的石拱桥告诉记者,不久之后这座桥就要重新整修了,那时候村民们就将彻底告别“出行难”的历史了!这一切,还得从这条水泥村道说起——
“这桥应该从这个角度加宽,到时候不管啥子车从这里过,就不怕掉到河里去了。”“就是,这样更省材料!”“修好就更方便了!”……阳春三月,记者来到什邡市禾丰镇三圣村,该村15组村民小组组长王文贵正与村民你一嘴我一句地讨论着。
“桥”,是被当地人称“魏家拱桥”的一座小石拱,石拱桥桥面窄而不平,桥的转角度也很生硬,行人、车辆经过一不留神则很容易掉进桥下的小河。记者发现,小石桥虽然“碍眼”,但与桥连接的却是两条平坦、美观的水泥村道,不时有村民骑着摩托车或驾着拖拉机经过。
“现在安逸得很,路修到了家门口,全是政府出钱,我们一分钱都没花!”见记者问及这条改变他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村道,附近正在田间劳作的三圣村村民们眉宇间洋溢着喜悦,不由得啧啧称赞。
“水泥路”的记忆
“村道修好之前,其实也是‘水泥路\’,不过是雨水加上烂泥巴搅合的‘水泥\’路!”王文贵有些打趣地说起这条连接15组和16组的村道的“历史”。
王文贵告诉记者,村道建好以前,这里是一条崎岖不平的烂路,天晴的时候还能勉强将就一下,最多难走、沾一身灰尘;若是遇上下点小雨,那村民们出行则是最头疼的事情。“路面本来就是烂泥巴、烂石头,加上雨水后,全部变成‘稀泥巴\’,摩托车、自行车从上面过,不是轮胎陷进烂泥里动不了,就是不小心压到沾了雨水的石头‘打滑\’!”王文贵说,他们村好几个村民就是雨天驾驶摩托车经过,因为轮胎“打滑”,侧翻到旁边的田里摔倒。
“其实,恼火的地方还不止这些!”村民们也纷纷列举“水泥路”惹来的烦恼:种出来的蔬菜想要拉出去卖是大麻烦,外地蔬菜收购商进村车却开不进,要用拖拉机从外面运点砖头、买了农具、化肥农药等进村,得费九牛二虎之力……
水泥路的便利
“去年,什邡市实施‘民生基础设施工程\’,将我们村这条路纳入农村交通建设规划,到11月,这条长近700米、宽约4米的水泥路就建好通车,村民们都高兴惨了!”王文贵说,如今这条崭新的水泥路不仅平坦方便,就连大家的收入也增加了。
原来,由于三圣村村民中不少是蔬菜种植户,外地蔬菜商的小货车开不进村,村民再麻烦也只有自己拉出去,但这中间产生的费用让大家叫苦不迭。王文贵以自己为例给算了一笔账:他家共种了7亩地,按不同季节分别种了茄子、辣椒、西芹、小麦等蔬菜粮食,一年下来加起来产出量大约有七八万斤,在村道建好前全部是自己拉出去卖,光是转运费、人工费就得花费1万多块。“但不拉出去卖就只有堆在屋头、烂在地头!现在路修好了,省下这么大笔钱,是直接受惠!”王文贵高兴地说。
“看!村道修好后,村里几个家里有点钱的村民还买上了私家车!小车直接可以开进院坝,方便多了!这让周边100多户村民受益!”王文贵指着一辆刚刚驶进前方一院落的“长安奔奔”小汽车向记者讲述着水泥路为整个三圣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王组长,现在买拖拉机还有没有优惠补贴?”交谈间,一名骑自行车经过的村民向王文贵问道。“有30%,你要买拖拉机了嗦?”王文贵高声回应。“就是!请人不划算,村道修通了,我自己买自己用,方便划算些!”该村民兴奋地说。
“看嘛,路修好后,大家买农机的积极性都高了!现在唯一有点不方便的就是那座石拱桥了!” 王文贵兴奋地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已经决定在今年上半年把这座连接两条路的老桥进行改造,让村民进出更加方便。
禾丰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3年,禾丰镇共有4条通组村道竣工,总长度约2.25公里,投入资金近60万元,目前该镇村道“村村通”覆盖面积达到100%,“组组通”达80%。
文/图 本报记者 曾征
新闻推荐
第三方评议缩短“最后一公里” ——什邡市创新基层民主评议机制促政风行风好转
本报记者许江韵曾征行风评议,在各地都不是新鲜事。如何让这壶“老坛”装上“新酒”,什邡市巧妙引入特邀监察员、党风政风监督员、行风评议员等第三方评议代表,由群众组织群众客观、公正、公开评议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