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晓斌 通讯员 张智勇
1月22日,除夕。天寒地冻,寒风凛冽。刘期松同平时一样,拿着对讲机和信号旗,迎着寒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老刘,怎么今天的车流量和平时不一样啊?”
“平时我们这个道口通过的主要是大货车,今天是除夕,大货车虽然少了,但客车和轿车却多了好几倍,大家都要回家过年嘛!”顾不上和记者一行多说几句话,刘期松继续忙碌起来。
41岁的刘期松是成都铁路局绵阳工务段广木支线38公里道口的职工,工作地点在什邡市洛水镇场镇附近。“38公里道口”周围厂矿、企业众多,是洛水镇前往什邡城区的必经之地,每日有数百辆汽车和上千名群众通过这个道口,刘期松的工作职责就是与另外3名工友一起,负责38公里道口的日常安全和维修养护轮班任务。从2006年开始,刘期松在这里已干了6个年头。1月22日早上7时30分,刘期松便提前赶到道口与工友换岗,这已是他坚守工作岗位的第5个除夕。
8时30分,前往集市购置年货和从外地返乡的车辆在道口排起了长龙。为确保安全,刘期松对着一辆又一辆汽车的司机喊道:“大家不要插队,看我的手势慢一点走,道口栏杆放下时大家不要急,火车通过后再走。”
听到刘期松的嗓子变得有些沙哑,记者忍不住倒了杯水给他送去,没想到却被 “无情”地回绝:“谢谢你的好意,我不渴!”
看到记者一脸疑惑,随行的绵阳工务段德阳线桥车间主任唐勇解释说,春节期间道口通过车流量很大,为确保万无一失,道口工不敢多喝水,怕万一在上厕所的时候,道口出现异常情况。
“38公里道口,45723次列车接近。”9时13分,即将通过道口的列车司机在3公里外用无线电台呼叫刘期松。刘期松一边操纵道口栏杆一边回答:“45723次列车,38公里道口正常通过。”
放下栏杆,刘期松笔直地站在迎车台,面向列车,右手握着对讲机,左手举着拢起的黄色信号旗,以标准的手势向列车来车方向显示正常通过信号,一分半钟后,列车在他的“指引”下呼啸而过。看到列车尾部过完道口,刘期松又开始打开栏杆,有条不紊地放行排成了长龙的汽车。
这时,一辆开往什邡的小客车看到道口附近有两名群众招手搭车,便违规在道口中停车准备上人,看到这种情况,刘期松立即上前要求驾驶员将车开走。
“你这人太死板了,耽误了我们回家的时间!”两名未搭到车的群众抱怨道。
“我知道你们急着要回家,可是为了确保安全,按照规定铁路道口是不能停车的,请你们理解一下。”刘期松一边指挥着交通,一边耐心解释。列车通过后不到3分钟,刘期松的额头上便沁出了细细的汗珠。
12时30分后,车流量逐渐减少,刘期松紧张了半天的神情开始放松。“平时忙工作,我在家里一直是‘甩手掌柜\’, 妻子把家里的事全揽了,连续多年在岗位上过新年,家里人早就习惯了。只是不能陪着儿子看春晚,他都上高一了,以后上大学了就更没有机会陪他了。”在道口房内谈到家人时,刘期松眼睛变得湿润起来。
“那你怎么吃年夜饭呢?”记者问。“呵呵!妻子一大早就给我煮好了饺子,我晚上的时候用微波炉热一下就可以吃了。我这点付出不算啥子,只要大家都能平安回家过年,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刘期松朴实地说。
记者离开38公里道口时,正好有一趟列车呼啸而来,刘期松又守护在道口边用信号旗迎接着列车,在车头灯光的照射下,挺拔的身影如一名忠诚的卫兵……
新闻推荐
走失四年后白衣天使帮他找到家 家人以为他已不在人世,其实他在德阳接受精心治疗
紧握双手,表达无限感激之情。“这些大蒜都是我自己种的,希望你们收下,太感谢你们了!”5月7日上午,德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护士办公室里气氛热烈,什邡群众王友平在父亲王文兴等人陪同下,将一面写有“无私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