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改革有力,老百姓受益匪浅。
稳步推进“基药”制度,彻底扑灭药价“虚火”。
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关乎民生保障与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广为社会大众所关注。
医者为民,民心所向。为了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真正实现“回归公益、惠民健康”,无数人正在不懈努力、积极作为。
建设西部卫生强市,既是德阳市党政的一个奋斗目标,也是德阳市民的一个美好愿景。而阐述实施医改的意义和作用,解读德阳市医改的策略与举措,报道进展和成效,宣传经验与典型,进而尽可能地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些许助推作用,即是我们从即日起推出“医改在德阳”专栏的初衷。
2009年4月9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首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两年多来,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思路引导下,德阳市借助灾后重建机遇,医疗卫生软硬件实力同步提升,实施医疗卫生机构提升跨越战略、人才学科战略、卫生信息化战略三大战略,着力提高卫生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卫生灾后重建项目效益。同时,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得以优化升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改善。德阳的医改成果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德阳被列为全省医改信息化整体推进试点市;什邡被卫生部确定为新农合改革重点联系县;德阳市人民医院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卫生部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地市级医院;绵竹市、什邡市人民医院分别被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确定为公立医院改革联系点……
固本强基,完善体系储备医改动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5·12”特大地震过后,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借灾后重建东风,争取各类投资24.2948亿元,对183个镇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重建,同时争取到社会援建和基层政权建设资金8600万元,对1050个村卫生站进行重建。目前,全市卫生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已全面完成,城市卫生、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三位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重新建立,德阳卫生系统发展整体进程提前15-20年。
在卫生软硬件同步提升的基础上,德阳市启动实施五大数字卫生工程:“522”跨越工程、“9966”强基工程、“432”妇幼安康工程、“321”人才工程和“1654”信息工程,着力构建多点位的发展支撑体系,为医改的深入推进储备动力。
强化保障,缓解百姓后顾之忧
“看病贵”,究其根源就是保障制度不完善。目前,德阳市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合)率已分别达97.56%、97.68%、96.82%,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8%、61.6%和70%,最高限额分别达到15万元、9万元和8万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全面实施,职工医保和新农合分别开展了8个和15个单病种付费制度改革。城乡医疗救助投入4218.8万元用于资助困难人群参保,并对特殊群体经医保报帐后仍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予以补助。
推行基药,浇灭药价“虚火”
药价虚高,百姓深受其害。顽疾当用猛药治,德阳市卫生局经过多方面探讨研究,开出了“三剂猛药”:一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为推进基药铺平了道路;二是在全市卫生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探索绩效工资改革;三是调整基层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为10元,由医保基金(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合作医疗)全额报销。
目前,全市143个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已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了统一网上采购和零加价销售,并逐步向村卫生站和非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延伸。同步,全市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员编制核定工作全面完成,共核编3955人,新增944人。
人人享有,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
2010年,德阳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全面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九进九免”,并新增了心理干预、计划生育、卫生监督协管、重大疾病防控进社区、进乡镇项目,初步形成了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以公共服务项目为载体、以城乡一体化管理为依托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此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项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也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慢性病防治、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精神病人规范化管理工作,也均按医改要求全面落实。今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调整为10大类共41项,公众将享受到更多的免费服务。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小病小痛”无需再挤大医院。
截至今年9月底,德阳市共开展高血压管理12.4153万人,开展糖尿病管理4.8184万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9%。围绕省上确定的医改信息化整体推进试点要求,已建成市级卫生信息中心1个,分步建设6个县级卫生信息分中心,成功开发了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基层卫生管理系统,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为81.1%、92.5%,位居全省第一。
回归公益,公立医院改革成效初显
按照“试点先行、先易后难、创新务实、积极稳妥”的改革原则,德阳市探索建立了“113456”医院监管体系,实施了“522”提升跨越战略和“321”卫生人才工程,全市确定7所综合医院进行综合改革试点。6县(市、区)全面启动以电子病历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建设,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结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三好一满意”活动、技术骨干多向交流等内容的开展,促进公立医院的改革转变,现已在全市11家医院、15个专业、74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临床路径管理4272例。26家县级及以上医院已与89家基层医疗机构结对建立了帮扶协作关系。
医者为民,民心所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德阳市将继续坚持改革发展、统筹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以“建设西部卫生强市”为奋斗目标,深入推进医改实施,脚踏实地走出一条“德阳模式”的公益惠民改革之路。 石薇
“522”跨越工程:5类机构达标升级(新增1至2家医疗机构建成三级医院,5个县级人民医院及市口腔医院、7个中医院、6个妇幼保健院全部建成“二甲”医院,市、县两级精神卫生机构均达到二级标准);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和村卫生站规范化“两化”建设;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乡村卫生服务“两个一体化”管理体系,力争在“十二五”末跻身西部卫生强市行列。
“9966”强基工程:公共卫生“九进九免”和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站实行行政、业务、财务、药品、工资、考核等“六统一”管理,规范和提升农村卫生管理以及机构建设规范化、工作流程标准化、档案管理电子化、主动服务人性化、片区责任网络化、中心与站管理一体化“六化”社区创建活动,努力构建“全科理念、全域合作、全心服务、全民共享”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432”妇幼安康工程:实施四大重点项目(叶酸补服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降消”项目、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构建三级预防体系(免费婚前健康检查、“母子保健一卡通”管理和高危孕产妇跟踪服务、建立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两个中心)、创建儿保与妇保两个规范化门诊。
“321”人才工程:建好三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培训基地(市人民医院建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市第二人民医院建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中医内别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培养两支带头人队伍(培养城市卫生管理和学科带头人、农村卫生管理和学科带头人各60名);建成一批重点专科(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建成省级重点专科10个)。
“1654”信息工程:建立一个市级资源管理及区域协同平台、六个县级数据中心,形成“一总六分”的发展格局,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应用,服务网络覆盖市、县、乡、村四级,促进卫生全行业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数字化)。
“113456”医院监管体系:出台《德阳市民营医疗机构管理与发展实施办法(试行)》;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建立医政管理工作督查、通报及医政法律法规培训等三项制度;积极推行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四化管理”;狠抓日常监督与专项整治结合、整治与规范结合、明查与暗访结合、突查与巡查结合、行政处罚与宣传教育结合,确保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无缝隙、全覆盖;加强执业医师执业资格的监督检查、农村医疗卫生整顿治理、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活动整治、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出租科室”、“空挂科目”、“外包科室”等违规活动及违法虚假医疗广告管理。
新闻推荐
龙祥·凤凰城全体业主:经维权工作组决定,报业主委员会审查同意,拟聘请四川联一律师事务所、四川宏剑律师事务所代理维权事务,代理实行风险代理,维权成功对缴纳维权费的业主按10%收取代理费,没有缴纳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