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微澜》剧照。
张燕近照。
你有多久没听过川剧了?胡琴响,高腔起,铿锵有力的唱词,密锣紧鼓的节奏……曾经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川人的地方剧种,如今已经很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川剧现在的生存状态如何?有哪些新的发展和改变?在网络时代的洪流中,川剧又将何去何从?
素有川剧“戏窝子”之称的德阳,又为之付出了哪些努力?
今(22日)晚7点半,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精品剧目、复排版川剧《死水微澜》在市艺术宫上演。作为2021“德阳戏剧季·欢乐有你”的重头戏,同时也是唯一一部川剧作品,《死水微澜》此番德阳献演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剧目本身,值得关注和思考。
100多年前的川西坝子“众生相”
《死水微澜》是李劼人的长篇小说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暴风雨前》和《大波》),创作于1935年,主要讲述了清末民初发生在川西坝子一个小镇上的故事,展现了当时闭塞的四川地区一潭死水的社会中潜藏的深刻危机、中西文明撞击掀起的波澜,曾被郭沫若称为“小说的近代史”。
小说最大的成功,是借人物命运的变迁来展现时代政治、经济生活领域里的变化,细腻地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民情风俗、起居服饰、地方特产等,具有浓郁的巴蜀地方色彩。曾有读者点评道:“大家读老舍的作品,会知道这是北京,因为有老北京的饮食文化、语言习惯等等;读陈忠实的小说,会知道那是陕西;读张爱玲,那就是上海的小资情调……而要想知道一个多世纪前的四川民间是什么样的,就读李劼人。”
一部小说,带你穿越到100多年前的川西坝子。
比如说,1900年成都天回镇的居民穿什么、未出嫁的女孩穿什么、嫁人后又穿什么?洋人的布料有些什么花色、什么样式、多少钱?一点一滴,事无巨细,在李劼人笔下都有细致体现。难怪巴金曾感叹“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
是经典,也是四川人的集体记忆
包括德阳在内,但凡40岁以上的四川人,应该都不会对《死水微澜》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不是因为小说,而是因为一部电视剧。
1988年,四川电视台播出了12集电视连续剧《死水微澜》,由刘子农执导。彼时已经通过《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一角而广为人知的邓婕,在剧中扮演刘三金。张国立扮演的则是最终投靠了洋人的顾天成。
在那个影视作品匮乏的年代,这样一部充满地道“川味儿”的电视剧,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特别是由魏明伦作词、郭文景作曲的同名主题曲,成为很多四川人的集体记忆。“几家欢喜云追月,几家忧愁浪淘沙”,川腔川韵,尽在其中。
1996年,川剧《死水微澜》由四川省川剧学校(现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推出,田蔓莎出演主角邓幺姑,先后获得文华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白玉兰奖等殊荣。2020年,四川省川剧院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复排该剧,田蔓莎担任传承导师和复排导演,扮演邓幺姑的是张燕,她凭借该剧荣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不一样的“邓幺姑”,不一样的“风情画”
“老先生常说,‘膏药是一张,各有熬法不同’。川剧也一样,同样的戏,总有不同的味道。”
张燕,四川省川剧院一级演员,新版《死水微澜》主演。在她看来,如果田蔓莎版的邓幺姑是“麻辣”,自己演的邓幺姑则是‘中辣’,更有川妹子的豁达和善良。“我是新都人,这个故事发生在天回,无论从空间距离还是情感记忆来说,都很接近,所以在演绎人物的过程中也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算是各有千秋吧!”
《死水微澜》被称作“川西平原的风情画”,有人把它与《白鹿原》相提并论,也有人认为它是那段黑暗岁月的“写生图”。张燕觉得,正是这样的复杂性和厚重感,赋予了角色强大的张力。“一个女人对封建习俗的反抗,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家国忧患。作为一名演员,能够获得这样的表现机会,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幽默风趣地讲述一个沉重的故事
《死水微澜》究竟好在哪里?
答案当然很多,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但知乎上一位网友却从一个小切口进行了解读,而且获得了很高的赞同:幽默。
“原著小说是很沉重的,而且是原汁原味的四川民风民俗,体现了那个历史时期人们的苦难和挣扎,特别是女性的苦难。但另一方面,它又充满了四川人独有的幽默和风趣,既生动,又不会冲淡主题。”张燕说,正因为如此,川剧版的《死水微澜》也采取了这样的表现手法,不那么沉重,但体现了四川女性的坚韧不拔和执着、勇敢、善良、质朴。“所以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是我们四川的风土人情,是敢爱敢恨和不屈不挠的态度。沉重的一面相对弱化了一些,因为只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要把整个故事的精气神提炼出来,就只能浓缩。”
“苏气”“伸抖”“臊皮”“谅实”……《死水微澜》中,各种俏皮生动的成都方言层出不穷,张燕说,这正是巴蜀文化的魅力。“今年的梅花奖是在南京举行的,比赛当晚我们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起立喝彩。也许他们不一定听得懂,但我相信,他们听懂了。”
创新是未来的必由之路
8岁学戏、9岁登台、16岁担任主角,曾经连续7年去日本巡演;剧团解散后,曾经干过两年的服装贸易,2008年又重返舞台……“当年我进川剧艺训班时,1000多人招了60个,现在还在川剧一线工作的,只有4个了。”
张燕并不讳言川剧当前的处境,在她看来,关键在于怎么去适应这种环境。“过去的辉煌是在相对单一的背景下出现的,现在的文艺市场这么多元化,我们应该主动去适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空间,才能迎来新的生机。”在她看来,随着发展程度越来越高,文艺市场也在走向细分,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爱好,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目标,大众的、小众的,都有各自不同的受众和市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和人民欣赏水平的提高,传统文化也迎来了复兴,“戏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代一代传承到今天,肯定也将一代一代传承发扬下去!”
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也认为,此次《死水微澜》在传承的基础上提升打造,不仅保留了原创的所有亮点,也加重了与观众的交流,更加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德阳有发展川剧的良好基础
孝泉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参加韩国江陵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展演,戏曲《孝乡戏园》和《梨园新秀》广受外国友人青睐;岷山路小学自创“戏曲课间操”,一招一式,有板有眼……2018年,德阳被列为全省六个“戏曲进校园”试点市之一,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辅导相促进、传承传习和社会熏陶相衔接等方式,形成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为戏曲振兴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从2018年起,川菜川剧文化周活动也已连续举办三届,创新采用“川剧+”的形式,进一步丰富德阳古蜀文化名城和罗江“川菜川剧之乡”的内涵,已经成为全省文化和旅游活动的重要品牌之一。
根据市文旅局艺术和非遗科提供的数据,2017年至2021年,德阳市川剧团完成各类文艺演出260场,其中广场惠民演出100场,戏剧专场演出(下乡、社区、乡镇等)80场,戏曲进校园演出52场,其他主题文艺演出28场。
“戏剧迎来了最好的‘黄金时代’!”四川省青年艺术团团长肖德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张燕也认为,德阳有发展戏剧的良好基础。“能够举办这么多届戏剧季,还有川剧文化活动,说明德阳非常重视,而且也有不错的环境。我记得20岁左右的时候,曾经在德阳唱过《芙蓉花仙》,那次演出就很轰动,观众也很热情。”张燕说,希望守成创新的剧目能在观众心中泛起新的涟漪,也衷心祝愿德阳戏剧季这样的活动越办越好,培养更多人才,奠定市场基础,川剧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川剧的未来,我觉得需要我们阶梯性的人才不断奋进、不断扩充,把川剧的名片做大、做强、做好、做精。我相信,未来这张名片是会闪闪发光的,而且会永远流传下去!”
本报记者徐兴铧刘春梅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政协第八届德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召开政协第九届德阳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
政协第八届德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决定,政协第九届德阳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22年1月4日至7日在德阳市区...
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