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金强
德阳老县城下南街220号,其实是一条巷子。巷口朝向东南,巷尾倾斜西北,整个巷子长约五六十米,巷两侧全是小青瓦平房,尾端不通,有一个坝子,面积近百平方米。正西面有一宅院,高槛朱门,建筑雄伟。大门两侧呈“八”字形,墙壁上有类似“福”、“禄”、“寿”、“禧”的图案。门前有对石狮,坐西望东,威武雄壮,形象栩栩如生。石狮座旁还有一块登马石,是专门用来上马踏脚的垫脚石。
跨进门槛,里面别有一片天地,与外面青瓦平房形成鲜明对比。外面的宅院房屋是佃户住的,大门里面的宅院才是主人家的居室。据知情的老人们讲,明清以来,匪盗猖獗,主人家在建造房屋时特意这样修筑。外面的住房不仅解决了佃农所居,并有效地起到了保护大门内主人的作用。
高槛里面是三幢宅院,成“品”字形排列。前门到后院,直抵护城河的城墙。宅院虽是平房,但建筑构造非同一般,全用檀香、香樟、椿树、柏木等名贵木材所建造。穿木斗榫、雕花窗格,群板上雕有人物鸟兽、山水花卉图案,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皆出自巧工之手。绿窗油壁、朱檐红柱、白色粉墙,看上去富丽堂皇。
宅院之间都有游廊相接。游廊宽约六米,能容纳一桌人用餐而不拥挤。宅子四周绿柳依垂、青松拂檐,竹林山石分布其间。沿石子铺成的甬道走到后院,但见阁楼插空,巍峨壮观。有一座雕琢玲珑、小巧别致、轩峻美观的绣楼,旁边分布有假山花柳,蔷薇、梅花、翠竹、藤蔓掩饰,桶瓦泥鳅脊,小径清幽,几株芭蕉在山石丛中,点缀着绣楼景色。绣楼是古时达官贵人和有钱人家专门用于闺中女子绣花走线、习文写字、修身养性的地方。这些建筑错落有致、古香古色、精致典雅,在奇兰异草、花团锦簇中,还有一个小戏院,里面有专门唱戏的舞台。据八十多岁的江一坤老人讲,戏台上那个“寿”字的雕琢花费了不少银两。宅院主人喜欢看戏,也爱唱戏,经常请来戏班唱堂会,有时还会叫几个川剧玩友,穿上行头把子,粉墨登场唱一回。
目睹这雕工精美、金碧辉煌的宅院,不禁要问主人家姓甚名谁?据百岁老人肖洪银、舒增元和与主人家有血缘的王守谟、王忠祥以及百岁老人肖洪银等人讲,主人家姓王。由于王家富有,当家的想建豪宅,就用钱买了个官位,因此人们就送当家人一个雅号叫“王章官”,喊来喊去喊顺了口,就渐渐代替了他的真实姓名。
说起王章官,原本不姓王而姓朱,这话又得从头说起。
传说李自成攻打北京、崇祯皇帝煤山上吊后,朱氏皇族立即召集宗族要人,经过商议后宣布:为避灾祸,朱改王姓(据说暗为帝王之意),今后凡是王氏不得与姓朱的通婚,保守机密,代代相传。但凡朱氏皇族改称王氏投奔全国各地的,有文化者教书、行医或经商为业,不准参加满清的科举、为官从政。分投全国各地的朱氏皇族,待安顿下来后要及时派人相互联络,加强反清复明的联络,一方举旗,八方响应。
之后,各房领头人带着家眷和金银珠宝,连更晓夜逃出紫禁城,奔往全国各地。其中一支投奔河南沂县,一支奔向湖北。由于当时局势不稳,投奔湖北的这支朱氏族人,在湖北居住了一年多时间后,又到陕西落户。后从中又分出一支,带着家人妻儿翻秦岭、走汉中,来到蜀地德阳县的景福乡驻扎。改姓王的朱氏在景福安定后,就派人去陕西联络,并带去德阳的大米、香肠、腊肉之类的土特产,而陕西的王氏又派人到德阳景福馈送大枣、面粉、大葱等土特产。据王氏后裔王守谟、王忠祥讲,陕西与四川德阳的王氏,每年都要相互走动,馈送地方特产,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逐渐终止。
来到景福乡落户的王氏一支,经济基础较为雄厚。这支族人由王章官领头,由于他精明能干,很有经营头脑,短短几年就购置了大量田产,成为富甲一方的富豪,又在景福乡修建了一座宏大的寺庙,取名“大明寺”。不久后,王章官来到德阳县城发展,在下南街圈买了一块土地准备建宅院。他想把住宅建得风风光光的,但是清朝有规定,平民百姓只能修建小青瓦房,要建住宅必须按官衔品位来,有钱人可以出钱捐(买)个官衔(注:有衔无权)。王章官把“不为满清为官从政”的祖训置之脑后,出钱买了个四品翎戴的官衔,于是就有了这非同一般的宅院。
笔者有幸参加了1983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因此对这幢宅院的建筑比较了解。这是个布局别致、风格典雅的院落,虽不比帝王之家,却也不落俗套。解放后,这所宅院内设过物资供应站、办过航校,后来成为县政府、城关镇工作人员和县人民医院职工及居民的住宅区。1991年,老县城旧房改造,这座王氏宅院也被拆除。
(本文内容讲述人包括舒增元、肖洪银、王守谟、王忠祥、段启志、江一坤等,一并致谢!)
新闻推荐
(记者肖盛雄)为切实做好2021年重点职业病监测项目各项工作,提升职业病防治人员技术能力,提高项目工作质量,近日,市疾控中心举行...
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