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星
四十年前,父母从河北调到德阳工作,我也随父母来到了德阳,那时的德阳还是德阳县,还不是地级市。当时的老德阳县城,也不过就一条十字街,那就是商业区了。当时的人们经济条件有限,国家财力也是捉襟见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当时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所有的物品都是按票证供应配给,就食品而言,“粮油肉”均凭票供应——在我印象之中,这票证制度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那个“一切凭票”的时代,我们的舌尖也远远没有现在这样敏感。记得那时在南街,有一个最高的建筑,与周围的一排矮房相比,无疑是鹤立鸡群,上面写着“长春饭店”四个大字——这应该是当时德阳最高级别的饭店了吧。每到中午时分,总是人潮涌动。我每次路过,想到里面的“美味珍馐”,就有馋涎欲滴之感。有一次全家上街,不知不觉已经是正午,父母带着我们一大家子打算就在街上吃饭,当时街上饭店毕竟也是不多,看到这招牌后,便找了位置坐下,服务员报了菜价后,记得当时一份鱼香肉丝是1元8角吧,父母想了一下之后,便招呼我们走了,估计价格高了吧。后来大家到了附近的“群益饭店”吃的,价格要便宜得多,味道感觉也挺好。后来全家再次到长春饭店,觉得确实作为德阳最上档次的饭店,各方面是都要好一些。——这时我才知道原来鱼香肉丝是没有鱼的。如今,“长春饭店”“群益饭店”“教学食堂”已经消失在南街的高楼大厦之中了。
当时交通尚不方便,市区内公交也就1路和2路。我家小孩子众多,逛街一阵子,难免就饥肠辘辘。父母就会带我们去吃小吃,“南华小吃店”应该是当时很少的小吃店之一了,消费也不高,它的红油水饺和抄手是卖得最快的,任何时候去吃,里面都是门庭若市,夏天还有香草蛋卷冰淇淋,味道真是不摆了。以前在五月阳光广场的位置有一家“上海小吃”,灌汤包尤其有名,后来搬迁到南街口,开了两个店,分别叫“稻香村”和“禾香村”,但总感觉味道不如以往,现在也不知所踪。彩虹桥还没修通之前,“月上东山”也还在老地方,秀水宾馆前面有一家饮品店,堂子很大,就夏天开门营业,我时常和三五好友一起骑自行车出来,在那儿一边啜饮料,一边谈天说地,——一杯加冰的果汁当时七分钱,冰水喝完,一天的暑气也就降下来了。那时大街小巷还卖三分钱一袋的果汁大冰,四分钱一个的芝麻雪糕(俗称“麻将”),但形状和麻将没半毛钱关系。
夏天喝冷饮,平时德阳人也要喝酒水的。德阳以前有两家著名的饮品企业——“天下乐”和“德宝”清酒,老德阳人都不会陌生。记得高中住校时,一大早就能听到广播中的广告“天——下——乐”,听到这声音,就知道美梦结束,新的一天的学习就要开始了。这广告的播放密度如同现在的“脑白金”一样。天下乐如同现在的“棒棒冰”,应该就是桔子水吧,我有朋友曾在天下乐工作,她曾说天下乐的机器每天都在不停地运转——可见当时的盛况;“德宝”清酒厂就在现在的商务大厦位置,生产的清酒是一种甜酒,不醉人,当时的德阳人颇爱喝,但很难买到,其它“李鬼”性质的清酒倒是满天飞,包装几乎一样,只是商标不同,但口感明显不佳——这两家明星企业也随着时间的流驶淡出人们的视野了。此外,德阳的白酒也很有名,剑南春自不必说,老德阳会说德阳市的名酒是绵竹大曲,德阳县的名酒是“凤雏大曲”。“凤雏大曲”是罗江产的酒,现在也“销声匿迹”了。
现在的人们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更好了。我在想,以前的那些让我们难忘的美食应该只是一个记忆符号,因为它们不存在了,所以我们会深深怀念,而实际上,更多的各类美食店如雨后春笋般在我们这个城市扎根并发展,以前餐饮店只集中在南街和北街,现在餐饮店则到处都是,旌湖南岸和蒙山街等地已成为“美食街”。以前的菜式也就是川菜加小吃,而现在各种形式都有,只要你能想到的。现在的我们在吃上面不仅讲究色香味俱全,还讲究营养均衡;现在的我们不一定要在饭店堂食,甚至可以通过外卖平台订餐,足不出户也可尽享美味:对广大的“吃货”而言,这可谓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了。难道不是吗?
新闻推荐
□高建平穿城堰静静地流淌了多少年?已很难找到确凿记载。经过了一次次清淤、治理,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当德阳发展壮大为一...
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