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合影。本报记者徐兴铧摄于2004年9月25日
编者注:2004年金庸先生到三星堆参观,本报记者徐兴铧专程前往采访。获悉金庸先生逝世,他特意在微信圈留言:“三生有幸,曾与你如此接近!”
“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对我、以及如我一般年纪的人而言,金庸就是陈近南式的人物。2004年,我因采访有幸与金先生近距离接触,至今想来,恍如昨日。
2004年9月,金庸先生应邀入川走访游历,于25日下午参观三星堆。我赶到三星堆博物馆时,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演员、游客、媒体把主入口围得水泄不通,不时有游客或同行与保安发生点小冲突,金大侠的号召力可见一斑。在众人的翘首盼望中,金庸一行终于到了,招牌式的眼镜,坐在轮椅上微微笑着,陪他来的我记得好像有马识途和吉狄马加。观看完广场上的太极表演和三星堆祭祀表演,金庸带头鼓了掌,但话不多。我和一群被晒得满脸冒油的同行也都松了一口气,随他进入有空调的展馆继续跟拍。
见到一件件国宝级青铜重器,金庸的兴致明显高了起来,不时用绵软缓慢的普通话主动发问,听到有趣的部分还露出开心的笑容。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参观纵目面具时,老爷子明显有些兴奋,跟身边人说(面具)眼睛那么突出是合理的,“因为他要仰起头嘛,对天才虔诚”,一边说一边还几次抬起头、用手在眼睛位置比划,周围人都跟着笑,他也笑得像个发现了新宝贝的孩子。
因为当天报社只去了我一个人,又要记录又要拍照,整个展厅里就数我来回跑得欢,几次差点把镜头杵到金庸轮椅跟前,被工作人员呵斥了好几次。展厅里灯光昏暗,被我这么近距离地用闪光灯“轰炸”,老爷子明显有些不舒服,但仍然云淡风轻地没有什么表情,也没有制止我,现在想来,委实有些惭愧。
接下来的座谈环节,金庸谈兴很浓,赞叹三星堆文明的神奇与壮阔,夸广汉“地美人也美”,还非常肯定地表示三星堆文明与藏羌文化有联系。我当时在旁边听得一头问号,诧异于金老先生为何在这个看似非他所长的领域如此“信口开河”。多年后,一块出现在九顶山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引起考古轰动,再一次佐证了“古蜀人翻越九顶山迁徙到三星堆”的论断。消息传来,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爷子当年的那句话,叹服之余,唯有汗颜。
如今斯人已逝,空余“江湖梦”。有幸曾与你如此接近,老爷子,一路走好!
徐兴铧
(作者系本报编辑部主任、时任《德阳日报·晚间版》记者)
新闻推荐
(记者肖盛雄通讯员王煜铭)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发动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到创建全...
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