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刚(右)采访杨利伟。
宁刚的著作。
宁刚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神舟五号回收现场做报道。
1993年9月3日,德阳人宁刚“跑”了。
放弃了成都稳定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当时已经37岁的他,搭上南下的火车,义无反顾地去了深圳。
从《投资导报》到《深圳特区报》,从担任深圳市四川商会秘书长再到自己创建传媒集团公司,25年来,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宁刚经历和见证了什么是“深圳精神”。深圳,也让他人生中的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深圳,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多年后,宁刚忆起过往“峥嵘岁月”,那股子豪情依旧像初到深圳时那样。
“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37岁时的宁刚,也算是人生“小有成就”。在《四川工人日报》社的《企业文化报》任总编辑,每月1200元的工资,手下管着几十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每每朋友聚会,无论大小、不由分说,都是我抢着付钱。”
1992年,邓小平南巡的风吹动了整个中国,深圳成了很多人寻梦的地方,宁刚也被“吹醒”了。当时他偶然听到一位在《深圳特区报》的朋友说,《深圳特区报》广告量最高时,一天可以达到1200万。“我算了一下,《四川工人日报》一年的广告量300万,人家一天的量,我们需要整整4年才能达到!”宁刚觉得很不可思议,“于是毫不犹豫到了深圳。”
1993年的深圳很年轻,朝气蓬勃。“全是年轻人,到处是脚手架,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大工地,人们说话快,走路也快。”宁刚说,这是深圳留给他的第一印象。他还记得,当时深圳有句最响亮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初到深圳,宁刚经人介绍在《投资导报》任广告部总经理,虽然美其名曰“总经理”,可和他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来了之后才发现,一个人没有,一分钱没有,只有8万元的欠账!”宁刚苦笑着说,刚到任的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被催债烦不胜烦,无奈之下他向对方承诺,“一个月后,还清8万元。”
宁刚说,深圳这个地方最大的好处就是“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做不到。”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他就组建起一支强悍的25人队伍,不仅还清了所有欠债,还在当年创下了600万的广告收入。
一路遇到的挫折与艰辛,宁刚总是描述得云淡风轻。
“刚去深圳那几年,丢过6辆自行车,搬过5次家。”宁刚回忆说,最狼狈的一次是在一个朋友住的酒店去蹭“洗澡”,至今那位朋友想起他当时的窘境都会忍不住感慨。“和你以前的生活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你为什么还那么乐呵?”朋友问他。宁刚回答说,“我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可怜,也不觉得辛苦,相反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每天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家伙的每一次转折都堪称经典!”
1994年,宁刚凭着出众的业务能力进入《深圳特区报》。从资深记者到深圳报业集团资产部主任,再到集团房地网总经理,在《深圳特区报》的17年里,他书写出职业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起《深圳特区报》,很多人都会想起《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篇通讯。1992年3月26日,这篇通讯发表在《深圳特区报》一版头条,真实记录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并被各大媒体转载。宁刚说,“我就是冲着这篇文章到了《深圳特区报》。”
对于一名新闻记者而言,最自豪的莫过于世界瞩目的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身处现场。曾经,能连续十年现场记录神舟四号到神舟十号飞天,对宁刚而言,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他也因此在新闻界创下诸多第一:深圳航天采访第一人,全国第一位出版航天采访专著《直击飞天梦》的地方媒体记者,凤凰卫视等媒体专题采访……
正是人生得意时,宁刚却选择激流勇退。
在深圳这个拥有1800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川企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涌现了一大批赴深开荒潮,被称作区域经济“现代谋士”,以“工商经济类”社会组织推动代言群体经济的各个商会,期间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不少贡献。2011年,宁刚离开《深圳特区报》,转身投入深圳市四川商会,和一帮志同道合的企业家一起管理商会平台。
在2013年5月10日的深圳市首届主流商协会300多名秘书长交流会上,作为深圳市四川商会秘书长的宁刚压轴发言。“商会不言商,等于没开张”,宁刚的一句话让在座者哗然,眼下,这句话在深圳商协会已经流传甚广。
多年媒体运营管理的经验,让宁刚坚定地相信,文化影响力对刻有四川地域印记的商会有多么重大的意义。管理商会期间,他主张通过办杂志、办网站、做公益等形式,对外提升影响力,对内凝聚人心。2015年,在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组织的上千家商协会参选的评选活动中,“深圳市四川商会”荣获商会系列第一名。
2016年3月,宁刚又一次“华丽转身”,创建了深圳市中广文化传媒集团公司并担任董事长。“这家伙每一次转折都堪称经典!”曾经,有人这样评价宁刚。宁刚却说,“人生,很多时候赶上了,才发现是末班车,还想为社会做点儿事。”
“希望德阳能成为四川的‘深圳’!”
20多年后,谈起深圳,宁刚充满感恩。“爱深圳的理由太多,我所有的成长和收获都离不开这座城市。”而对于故乡四川德阳,也总让他牵肠挂肚。梦里的家乡是有味道的,凉面锅盔、红油抄手……“川味儿”牵扯着他回家的情愫,远比深圳城市制高点的云端风景更铭肌镂骨。
每次回到德阳,是宁刚难得的休闲时分,他最喜欢约人喝早茶,老师、同学、战友、骚客文人、地产大亨、以及孩童时的“毛根儿朋友”,都是他邀约叙旧的对象。
关于德阳,宁刚有说不完的故事。
小时候住过的罗江向阳巷48号大院;上学路上穿过的田野小路;当知青时景福乡火花三队对他好得一塌糊涂的乡亲;退伍后在刑警大队秘书科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以及每次回乡常去的中立街那家“昼伏夜出”的“中立第一面”。
其实,这么多年来他和家乡的联系不仅是怀念和叙旧。在深圳市四川商会工作期间,主要是和家乡人打交道,每当有家乡政府考察团来深圳招商引资,宁刚都会特别上心,甘当“左膀右臂”,无条件给予支持。对于他而言,这是作为一个德阳人“义不容辞”责任。
宁刚也时时刻刻关心着家乡的大事小事。这些年德阳的变化,常常让他感慨不已,“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包容开放。希望德阳能成为四川的‘深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记者询问“小有成绩之后千里江河流向何方?”宁刚笑笑回答说:“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本报记者周玉琴图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从工业集中区向产城融合城市新区、传统工业区向绿色生态园区转型 德阳千亿产业新城加速崛起本报记者陈晓霞
德阳经开区城市投资价值推介会现场。德阳经开区管委会供图10月19日,“2018年德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投资价值推介会...
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