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远
周末,朋友相约红伏村看花,一个村有什么景色,似乎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反复询问才知道原地名叫红光村,红光村确实有名,以前有过“农业学大寨,工业赶红光”的提法,据说当时红光村是一领导树立的样板村,村里有机械厂、砖厂、酿酒厂,农机站等,一下子提起了我的兴趣。
红光村老村委会是我们的第一站,这里现在是一个私人机械厂,但原貌还在,老式的建筑,特别是那颗在屋顶闪亮的五角星,让人的思绪不自觉地回到了集体生活的红火年代,当地有人给我们介绍,这里曾经是最好的接待站,上级领导、外地学习人员都在这里接待,内部有一个比较大的礼堂,据说是用来开会或者节日表演节目的地方,礼堂旁边有棵需要几人才能围抱的香樟树,看样子有近百年的历史,它默默地见证了红光的发展,介绍人说这里将会建成大的展厅,展示红光发展历史的物品以及川西人以前的生活原貌。
农机站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去到农机站故地,是一个空心砖的制造厂,不过有一排圆拱形的建筑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年代,讲解人说,那是当年停放拖拉机的车库,有手扶式拖拉机,比较高档的是东方红大型拖拉机,人群中有一老年人说,他就是第一代拖拉机手,那时候的拖拉机手很洋盘,比一般的社员地位都要高一个档次,最现实的是八方的姑娘都喜欢,找对象比一般农村小伙容易得多。
沿路而上,有一座小桥,看似不起眼,他们说这就是红光桥,我左右寻找,在桥头找到一些还清晰的字样:红光桥,抓革命促生产,坚决不忘阶级斗争。显示了修建它的年代。站在桥头,不远处是一个堰塘,水很清凉,当地人说他们小时候在里面洗澡摸鱼搬螃蟹,可惜这些年里面没有鱼了,河沟两旁是几十年树龄的麻柳树,树下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正在怒放,很原生,让人回味,旁边是一些工人在忙碌,正在打造原生态的景点,人群中有个摄影爱好者,他说他走过许多地方,这里的环境保护得很好,希望打造景点少些现代工业特色,小桥流水石板路,才是我们闲暇时对生活的回归。
桥的左边有个小茶馆,小方桌、竹编椅、盖碗茶,一群老人围着正在下棋,争吵声、悔棋声、欢笑声、嘲弄声不时传来,我走过去,在临河边找着一个位置,叫了一碗茶,茶不太好,但很清香,我喝着茶,看着河边的花草,还有那从桥上走过的美女们,她们是春天的象征。待到收茶钱时候,真让我吃惊,老板说,只要一元钱,这是多年的习惯,是红光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说等到这里打造好后,他会扩大铺面,组织些老年人在这里座唱,川戏、现代剧等,让老年人居有所乐。
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们去游玩红光村的观光农业基地,这里景点很多,有勿忘我花海、优禾上品,有草莓基地等等。不过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多肉植物基地,老板介绍说这是才引进不久的项目,有些建筑还不完善,但四处摆放的品种繁多,有一种似乎是叫瓦沟草的多肉植物,这是我们小时常见的,农村里当时都是瓦房,瓦沟里稍微有点尘土的缝隙里都会被它霸占,每到年末都需要清理一下瓦沟,免得雨水流到屋内。现在它叫什么名字,究竟是不是我见过的瓦沟草,因为虚荣心的缘故,我没好问。一个小师傅在给游人讲解植物的培养,我才知道有些只需要一小片叶子就能培育出一大盆多肉植物,经济价值很高,观赏价值也很高。
中午时分,我们一行人,坐在阳光下,吃着坝坝宴,菜品是本地有机肥种植的蔬菜,喝的是当地烤酒,遗憾的是,当地以前知名品牌烤酒“环宇牌”失传了,不过据说技术还有人掌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环宇”再现。
懒懒的阳光,名目繁多的花海,我放下了所有的烦恼,卧在吊篮里,迷糊间,酣然入梦,梦里一排排东方红拖拉机正开向欣欣向荣的田间。
作者简介
王明远,教书育人之余喜欢写作,在《故事家》《四川日报》《德阳日报》《四川法制报》《华西都市报》发表微小说、散文等多篇。认为倡导国学的当下,教师不光要教学生写作,且要身体力行,自己能笔耕,并在公开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
□王明远
周末,朋友相约红伏村看花,一个村有什么景色,似乎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反复询问才知道原地名叫红光村,红光村确实有名,以前有过“农业学大寨,工业赶红光”的提法,据说当时红光村是一领导树立的样板村,村里有机械厂、砖厂、酿酒厂,农机站等,一下子提起了我的兴趣。
红光村老村委会是我们的第一站,这里现在是一个私人机械厂,但原貌还在,老式的建筑,特别是那颗在屋顶闪亮的五角星,让人的思绪不自觉地回到了集体生活的红火年代,当地有人给我们介绍,这里曾经是最好的接待站,上级领导、外地学习人员都在这里接待,内部有一个比较大的礼堂,据说是用来开会或者节日表演节目的地方,礼堂旁边有棵需要几人才能围抱的香樟树,看样子有近百年的历史,它默默地见证了红光的发展,介绍人说这里将会建成大的展厅,展示红光发展历史的物品以及川西人以前的生活原貌。
农机站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去到农机站故地,是一个空心砖的制造厂,不过有一排圆拱形的建筑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年代,讲解人说,那是当年停放拖拉机的车库,有手扶式拖拉机,比较高档的是东方红大型拖拉机,人群中有一老年人说,他就是第一代拖拉机手,那时候的拖拉机手很洋盘,比一般的社员地位都要高一个档次,最现实的是八方的姑娘都喜欢,找对象比一般农村小伙容易得多。
沿路而上,有一座小桥,看似不起眼,他们说这就是红光桥,我左右寻找,在桥头找到一些还清晰的字样:红光桥,抓革命促生产,坚决不忘阶级斗争。显示了修建它的年代。站在桥头,不远处是一个堰塘,水很清凉,当地人说他们小时候在里面洗澡摸鱼搬螃蟹,可惜这些年里面没有鱼了,河沟两旁是几十年树龄的麻柳树,树下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正在怒放,很原生,让人回味,旁边是一些工人在忙碌,正在打造原生态的景点,人群中有个摄影爱好者,他说他走过许多地方,这里的环境保护得很好,希望打造景点少些现代工业特色,小桥流水石板路,才是我们闲暇时对生活的回归。
桥的左边有个小茶馆,小方桌、竹编椅、盖碗茶,一群老人围着正在下棋,争吵声、悔棋声、欢笑声、嘲弄声不时传来,我走过去,在临河边找着一个位置,叫了一碗茶,茶不太好,但很清香,我喝着茶,看着河边的花草,还有那从桥上走过的美女们,她们是春天的象征。待到收茶钱时候,真让我吃惊,老板说,只要一元钱,这是多年的习惯,是红光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说等到这里打造好后,他会扩大铺面,组织些老年人在这里座唱,川戏、现代剧等,让老年人居有所乐。
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们去游玩红光村的观光农业基地,这里景点很多,有勿忘我花海、优禾上品,有草莓基地等等。不过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多肉植物基地,老板介绍说这是才引进不久的项目,有些建筑还不完善,但四处摆放的品种繁多,有一种似乎是叫瓦沟草的多肉植物,这是我们小时常见的,农村里当时都是瓦房,瓦沟里稍微有点尘土的缝隙里都会被它霸占,每到年末都需要清理一下瓦沟,免得雨水流到屋内。现在它叫什么名字,究竟是不是我见过的瓦沟草,因为虚荣心的缘故,我没好问。一个小师傅在给游人讲解植物的培养,我才知道有些只需要一小片叶子就能培育出一大盆多肉植物,经济价值很高,观赏价值也很高。
中午时分,我们一行人,坐在阳光下,吃着坝坝宴,菜品是本地有机肥种植的蔬菜,喝的是当地烤酒,遗憾的是,当地以前知名品牌烤酒“环宇牌”失传了,不过据说技术还有人掌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环宇”再现。
懒懒的阳光,名目繁多的花海,我放下了所有的烦恼,卧在吊篮里,迷糊间,酣然入梦,梦里一排排东方红拖拉机正开向欣欣向荣的田间。
作者简介
王明远,教书育人之余喜欢写作,在《故事家》《四川日报》《德阳日报》《四川法制报》《华西都市报》发表微小说、散文等多篇。认为倡导国学的当下,教师不光要教学生写作,且要身体力行,自己能笔耕,并在公开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兰)近日,市卫计监督执法支队联合市疾控中心对4家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商场、影剧院进行了监督抽检。据了解,...
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