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肖萍 童登俊 李洋 刘蓉 文/图
随着四川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的持续推进,德阳市“去降补提创培”成绩斐然,在政府实施一系列坚持供需双侧发力的科学政策引导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德阳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大批优秀企业以百花争艳的姿态相继得到长足发展。
这其中既有“国字号”传统重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华丽蜕变,也有新锐民营中小企业的突飞猛进,更有提质量、创品牌的特色企业脱颖而出。正是在德阳市开放包容、全面创新、绿色发展等良好的经济生态环境下,德阳的企业家信心倍增,本土企业与不断引进的优质外企共同努力,为德阳加快建设世界智造之都贡献力量。
“国字号”企业带头发力
德阳是我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和动力设备研发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规模大、实力雄厚。德阳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着力去产能、降成本,走稳了创新转型的关键几步。今年以来,德阳重型装备智能制造业频频传来捷报,震动业界——
东汽核电一路向前
6月30日,我国自主设计的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项目——CAP1400国核示范项目汽轮机首套低压模块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顺利盖缸,标志着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向党的九十六周岁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
回顾东汽的核电历程,二十年来,东汽核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分包商到主包商的华丽转身。通过东汽灾后新基地的建设,核电专用加工设备的能力和配套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和加强,形成了年产6套100万-175万千瓦的核电机组批量生产能力。
在核电机组项目执行中,东汽将核文化理念渗透到了每个职工心中,提出“核电无小事”,在核电研制中要求每个员工必须严格遵循“四个凡事”: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践行“一次做好”质量观,做到严格、严密、精细、高度可靠。通过核文化多年的渗透和贯彻,东汽在核电项目管理、质保体系、工程设计等方面已经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核电团队,为核电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核电走出去”任重道远。作为国核CAP1400示范项目与中核“华龙一号”中国核电自主化两大主力堆型的设备制造企业,东汽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不变的是默默流逝的生命瞬间,留下的是东汽辉煌的核电二十年,铭记的是为之付出的每一位核电人,印证的是中国核电大跨步的发展。东汽核电,风正帆满,自主创新,一路向前。
中国二重浴火重生
让我们来看看,过去的几个月中国二重都做了些什么?这颗中国重装“强心脏”正在坚定强劲地跳动:
2017年1月4日,中国二重制造的世界首套华龙一号ACP1000稳压器波动管完成联合预验收;1月11日,国核首台堆芯补水箱进入出产前的冲刺阶段;1月29日,首批辽阳项目筒节加氢项目两件筒节于热处理厂顺利淬火;2月17日,国核首台堆芯补水箱进行打压试验;2月21日,田湾项目核电转轴锻件快速、准确的淬入35米新喷水装置,标志着公司第14件核电半速转轴在热处理一次性成功淬火;3月22日,为中航贵飞公司制造的国内首台7.7万吨橡皮囊压机试车;在C919的研制过程中,中国二重承担了C919起落架、机身、机翼、起落架、舱门等上百项关键件的研制生产,助力国内航空工业持续发展……
一个个世界级、国家级的首创项目推进落地,一项项尖端技术被掌握或攻克,二重以惊人的“改革速度”告诉世人,在德阳的工业供给侧改革进程中,二重浴火重生,再展雄风。
自2011年起,中国二重出现了连续亏损、资不抵债、负担沉重等严峻问题,陷入濒临死亡的危险境地。在国务院国资委、四川省的推动下,2013年中国二重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机集团)实施了联合重组。
重组后,在国务院国资委和四川省及德阳市的关心支持下,国机集团、中国二重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决策及国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要求,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法治化推进相结合、“内科用药”与“外科手术”相结合、加快“止血”与恢复“造血”相结合,取得了中国二重改革脱困的阶段性胜利。
“坚定不移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企改革脱困的必由之路。”在走访二重的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在推进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二重改革脱困的核心就是围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做文章,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通过“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企业改革脱困的胜利。
当初,资产负债率达134%,面临破产风险时,二重选择债务重组去杠杆。通过与17家债权银行反复沟通,形成了多方认可的“以股抵债+现金偿还+保留债务”综合受偿方案,并携手进入司法重整程序,实现了“快进快出”,有效化解了债务风险。通过进行资源整合,中国二重资产负债率将进一步降至60%以下。
随即,二重开始盘活资产去产能、去库存。国机集团出资约40亿元,通过采取“收购+开放合作”方式,帮助中国二重盘活镇江基地、成都工程中心大楼、八万吨大压机三项重大资产,减轻企业运营负担,化解了过剩产能。认真落实清“僵尸”、解“特困”专项任务,积极推进低效无效资产清理处置和“两金”压减工作,对在建工程项目主动“瘦身”,持续优化资产结构;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在德阳市支持下,加快推进“三供一业”剥离移交,已取得重大进展。
之后,多措并举降成本。通过提前退养、离岗休养、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等多途径实施人员分流,二重在岗职工人数从2013年底1.3万人减少至2016年底的7600人,管理人员压减40%,人工成本节省40%。持续开展质量提升专项工程,废品损失率由2015年的1.26%降至2016年的0.14%,产品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通过采取压减人工成本、压缩管理费用、减少采购及外协成本、存货减值核销等措施,同比2015年降低成本费用超过20亿元。
不仅如此,还整合资源补短板。国机集团大力推进所属企业与二重协同发展,已累计签约内部协同订单超过40亿元;利用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家海外机构,帮助二重开拓海外市场;依托30多家国家一类科研及设计企业资源,并投入10多亿元支持二重长线产品研发,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进入核电、煤化工、智能制造、节能环保、航空与燃机等新兴产业,借力长线产品研发成果已实现新增订单超过6亿元。
最终,通过精准攻坚、综合施策,中国二重2016年企业经营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经营订货86亿元、营业收入82.86亿元、利润总额5.33亿元,经营净现金流由负转正。今年1-4月,中国二重实现新增订货24.69亿元、营业收入16.02亿元、利润总额3.95亿元,持续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记者获悉,下半年,二重将进一步推进发展模式转变,提升价值链和全球竞争力。充分抓住“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国家战略机遇,借助国机集团遍布全球的市场网络资源,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寻求对外产能合作,推进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变。力争2020年前,国机重装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利润10亿元以上,一个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重机行业领军企业将扬帆远航。
民营企业迎来改革春风
民营经济在经济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德阳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中,众多的中小企业依靠政府集聚的社会优质资源和服务体系平台,加之自身引进先进技术、降低成本、开拓市场等重要措施,持续改善和优化了民营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环境。
顺腾机械:
技术创新推进企业做大产业链
在四川顺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厂房里,记者看到西南地区加工尺寸最大的水切割机——4MX9M原装进口美国福禄整机正在运作。“水切割技术可直接成型、对材料影响小,合格率高,已经成为火焰切割、等离子和激光切割无法比拟的工业产品加工技术了。”厂长何顺贵指着加工好的成品感慨地说,随着德阳供给侧改革的环境和政策越来越好,他们酝酿筹备了五年的新技术和发展规划才得以真正开始运作,今年的产品订单已经排到年底,根本不为市场发愁。
2010年,顺腾机械在德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内落地生根。“我们的企业以最先进的技术为大型企业降低加工成本,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链中,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而这一块的市场也非常广阔。”顺腾机械董事长黄寿均介绍,响应国家科技发展需要,引进海外先进的水切割设备和世界一流加工工艺技术,切割厚度可达200毫米,能快速精准切割钛合金、碳素纤维、稀有金属,钢材及其他复合材料和耐高温材料等。
“可以说,我们的企业是在德阳全面创新和供给侧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在黄寿均看来,重装之都德阳,尽管拥有中国二重、东方集团(东电、东汽、东锅)等大型机械生产厂家和2000多家中小型机械生产企业,但缺少一个以碳钢、不锈钢、铜板、铝板、军工、核电、航天等原材料为主的配送中心。目前,顺腾机械公司在相关政府部门协调下,正牵头准备配送中心的建设工作。
黄寿均表示,配送中心的优势是把材料用量的资源整合,材料利用率提高。让各生产厂家实现去库存、零仓库,缩短时间,降低成本。以往各个生产厂家的材料利用率只有70%-75%,整合之后可达到90%-95%。从而降低生产成本10%-15%。
现在,顺腾机械已经得到各厂家的认可。2015年产值增长10%,2016年增长20%,2017年上半年的订单量为9000多万,比2016年下半年增长30%,现订单完成量为80%。预计2017年下半年实现产值1.5亿左右。
如今,顺腾机械为中国二重、成都成飞等合作单位生产大型机电组件,大型汽轮机组件、压力容器等产品,为我国航空航天、轮船制造、核电、风电、水电等加工工业和产品制造积极贡献力量。
现在,越来越多像顺腾机械这样的民营企业正积极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完善和补充德阳重装制造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为企业减少成本,为产业资源优化做出贡献。
琪达制衣:
智能创新成就企业品牌
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展推进中,四川省创新提出“一提一创一培(提质量、创品牌、培育新动能新动力)”新“三大抓手”,强调通过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开展“制造+服务”试点示范、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德阳市为此着力培育了一批创品牌、提质量的优质企业。四川琪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7月28日“创新智造琪达服装品牌研讨会”在德阳市举行。这是德阳市与雅安市政府共同主办,德阳市经信委、雅安市经信委、琪达集团共同承办的一次活动,也是政府与企业携手推进企业智能创新品牌的一次重要举措。
近年来,服装市场的低迷与琪达跨越式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是什么让他们能在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逆势上游,经营业绩连年攀升?创新品牌、研发技术、专业定制是琪达人的法宝。
“要加大品牌升级力度。全面提升传统品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品牌,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大力激发经济活力。”琪达集团公司董事长彭家琪说。
琪达从1984年建厂从事服装行业至今已经有33年了,它给自己的发展定位是定制职业装。如今,琪达公司已进入全国定制服装行业的前三名、全国服装行业的前二十名,确保西部服装行业第一名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名牌和省级技术中心,最终目标将成为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
琪达每年在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都不低于300万元,主要用于生产设备、专用设备、CAD系统、管理自动化等方面。“服装企业是以手工或半机械为主的生产模式,我们不断引进先进设备,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更是对增强自动化程度而减少用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彭家琪说道。
如今,琪达引进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包括自动裁床、智能管理悬挂输送系统、电脑开袋机、左右对称自动领襟扎机等,实现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创新智能技术不仅确保琪达产品的质量,更保证琪达的金字品牌。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琪达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最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定制营销链体系,形成独特的126经营之道,也就是“一个品牌”、“二个联盟”和“人才领先、质量领先、服务领先、成本领先、时间领先、营销领先”等六大核心竞争力。他们秉承服务领先的发展理念,独创“三段式CS”服务体系,建立了规范的服务标准,规范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和服务评估,使得琪达的服务模式成为不可模仿和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琪达集团不断致力于新产品研发和营销拓展,已形成辐射重庆、湖北、贵州、云南、北京、新疆、海南、西藏和美国、日本等海内外的客户营销网络。琪达集团是中国服装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西南服装龙头企业、公安部人民警察服装定点生产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准入企业,为中国多家航空集团,电力、金融、税务以及工、检、法等系统,央企、名企以及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众多单位设计和制作了大量既符合行业特点又提升企业形象的职业服装,并深受客户的好评。
“不同的客户、不同的行业对职业装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根据企业要求,进行量身定制,一对一服务。企业提出要求,我们按照要求进行设计,从款式、颜色、搭配到面料设计,设计以后让企业看是否合适,或者,我们的设计提前会有考虑,在了解客户基本情况后,给你设计出产品。”专业的团队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众多老顾客的肯定。“所以即使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能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考”在即 德阳“挂图督导”背水一战 点位责任具体到人头
文明劝导员为“创国文”出把力。资料图片记者从德阳市近日召开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检动员大会上获悉,德阳迎评创建“大考”在即,最后冲刺阶段,全市上下将集中时间、精力、力量,对照省文明办暗访测...
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