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新闻 广汉新闻 什邡新闻 绵竹新闻 中江新闻 罗江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德阳市 > 绵竹新闻 > 正文

话说花棚子

来源:德阳晚报 2017-08-02 00:00   https://www.yybnet.net/

□邓少模(绵竹)

说起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的花棚子,就不得不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说起了。“八大王”张献忠剿四川后,这里地广人稀、荆棘丛生、林木参天、野兽出没、毒蛇乱窜、阴森恐怖。当时来到这里的万姓和梁姓移民以插栈为业的方式,砍掉树木修建房屋,用火烧掉荆棘杂草,各自开荒为地播种粮食,后来被称为上火地(从现棚花村三组万家大院起至棚花村四组陈家湾止)。另外王、李、张三姓移民也用同样方法开辟了下火地(从现棚花村万家大院至玄郎村安置区这一大片)。

从火地开垦以后的三百余年中,这里被勤劳的人民因地就势地开辟出了山上的坡地、梯地,坝里的旱地和水田。由于土地肥沃,又风调雨顺,所种的庄稼年年丰收,因此这里的人口也慢慢地兴旺起来了。

大约在清朝道光年间,上火地的中部(今棚花村公车招呼站和停车场这里)旱地的小河边长出了一窝类似蔷薇的野花来,开出粉红色的花并有一股浓烈的玫瑰香,微风吹来,花香飘得很远很远。三十多年后到了清咸丰年间,这窝花的主干就约有手杆粗了,枝条已四处蔓延了。到清同治年末,由于遵道纸厂沟造纸业逐渐兴盛,途经这里翻高格子去横梁子担炭,去曹家山砍竹料子(造纸用的嫩竹子),到白水河担石灰而挣钱谋生的人就越来越多。于是棚花村六组冯姓的祖先便在这里盖起了草房,开了一个幺店子,卖些散子、油糕、皮蛋、盐蛋、花生米和碗碗烧酒,专供这些脚夫苦力们在此歇脚打尖。由于都是翻山越岭且又都是重体力活,苦力们难免要发生些崴脚绊手、跌打损伤和头痛脑热这些病症,下火地李家大院子的祖先便在这里开了一个小医馆,专为这些苦力们看病包药。

为了留住旺相的人气,使各自的生意更加兴隆,冯、李两家经过商量,在就近的山坡上砍了许多树和竹子,搭起一个竹木架子,将这窝野花牵到架上,便成了一个很自然的花顶子凉棚了。经两家数年的培植修剪,这架花枝繁叶茂,已经成了约半亩地宽的大棚子。

这样一来,凡担炭、担灰、砍料子的苦力们和九龙乡红庙子、河口场、猫儿坪、银厂沟、白水河、谭家沟和红岩等地的山民赶遵道场,都要在此歇脚打尖喝酒或看病包药。

这里成了过往的必经通道,加之用花搭成又高又大的绿色凉棚,春天来临时满架是枝繁叶茂且开着一穗一穗粉红色的鲜花,散发着浓浓的玫瑰香味。若在棚下休息,花香沁人心脾,景色令人陶醉,微风吹来真是让人精神爽快、心旷神怡。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在众人的口中就自然而然地被叫做“花棚子”了。今天棚花村的名字也因此引申而来。

民国初年,九龙的谭家沟出了土匪,经常在遵道打劫扰乱乡里。土匪们或进或退都把高格子作为他们的瞭望台,花棚子恰好挡住了他们的视线。土匪们一天趁夜深人静之际,向这架花的棚上棚下浇上桐籽油,连花的根部也用浸满桐籽油的破棉絮包起来,然后一把火点着,就将这个花棚烧成了灰烬。当村民发觉赶来扑救时,为时已晚,棚子烧塌了,枝干也烧成木炭了,土匪们早已无影无踪了。此后不久,冯、李二家的幺店和药铺也相继搬走。这里现属棚花村六组地界,这块地一直荒芜到解放后才被开垦为约一亩八分多面积的大旱地,小春种上小麦或油菜,大春种上苞谷和红苕,昔日繁华的花棚子便成了只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新闻推荐

绵竹援彝前线指挥部党建引领多方联动 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四川经济日报德阳讯(记者童登俊)为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激励全体党员干部继续在脱贫攻坚一线上积极奉献,近日,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临时党支部召开支部扩...

绵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绵竹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话说花棚子)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