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近年来,绵竹市牢牢把握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这个根本任务,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断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加快推动“六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绵竹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新路。
优化产业布局
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2016年,绵竹市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在兴隆镇灵桥村、建设村和川木村实施,共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亩,项目总投资1765万元。今年4月,项目全面建成后,每年可新增水稻生产能力69.77万公斤,项目区农民新增纯收益274.79万元,人均增收362.19元。同时,通过项目建设大大提高了项目区机械化耕作程度,完善了当地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水平,实现了项目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根据绵竹“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区域特点,该市在巩固传统农业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成德同城化的因素,结合全域旅游打造,高起点规划创建“四区四园”功能片区,即:创建连片粮油作物示范区,打造10个万亩优质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园;创建果蔬、花卉特色经作示范区,打造10万亩猕猴桃、2万亩玫瑰特色经作示范园;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打造德康10万头生猪生态循环产业园;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区,打造以猕猴桃休闲农庄、中国玫瑰谷为核心的农业主题公园。通过“四园四区”的创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避免小而全、多而散的产业布局,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延长发展链条
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每年9月,遵道沿山果香四溢,到处都是硕果累累的景象,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体验乡村游和采摘乐趣,极大地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这是该市着力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充分利用山区及沿山区自然景观优势,出台多项鼓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引导其按需发展、多层次发展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绵竹市已连续举办了19届绵竹梨花节、16届赏果节、3届玫瑰采摘节、5届郁金香节等活动,“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成效显著。依托厚重的历史、民俗、农耕文化及奇特的自然景观,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标准,该市正以建设“土门玫瑰温泉小镇”、“孝德金土村、年画村特色旅游村落”为抓手,沿九龙山、射水河生态旅游廊道,精心打造特色小镇集群式发展。沿线创意农业发展初见成效,已建成以年画文化为载体、以咖啡餐饮经营为主业的汉旺窑洞咖啡,以农耕文化为主题,集餐饮、种植体验为特色的西南耕读园等一批创意农业典范。
为了推动“六次产业”发展,使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该市还积极探索补齐农产品深加工短板的措施,按照做优产业“上游”、做强产业“中游”、做实产业“下游”的思路,形成了以富王粮油、赵君记板鸭、长林松花皮蛋、三溪香茗等一批以生产为主轴,向上建有原材料基地,向下发展有终端门店、有自主销售渠道,拥有企业品牌的全价值链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以“规模化”构筑特色效益农业基地,以“市场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网络化”提高市场覆盖率,以“组织化”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的目标。当下,发展“六次产业”已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成为不少农民的自觉行动。
深化农村改革
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今年4月24日,绵竹市首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颁发仪式在板桥镇五星村举行,该村89户村民现场领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今后,农户特别是家庭农场主可以凭借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办理抵押贷款,扩大再生产,也可以规范有序地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中,绵竹牢牢把握“稳”字当先,特别是在当前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中,既严格落实中央“三权”分置的政策精神,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又以稳定粮食生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组织,提高了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今年6月底,绵竹市还将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下一步,该市还将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健全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化,让农户的承包经营权得到保护,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童登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娟】为了推动全民健身运动,通过体育赛事提升烟铺大樱桃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走进田园采摘观光,5月20日,秦州区玉泉镇烟铺樱桃季乡村旅游节开幕式暨第四届“环烟铺樱桃园”山地自...
绵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竹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