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人说,城市工业“大客户”重要,农村“小客户”更重要。近年来,国网德阳供电公司狠抓供电服务质量,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供电服务水平,该公司要求在供电服务中无论“大小客户”都必须保证质量。
为解决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钱音村村民收入问题,政府在当地为老百姓成立了“黑色花生”专业合作社,目前种植面积已达600余亩,花生产量40余万斤。为解决花生销售难题,合作社修建了冷冻库,将部分花生冷藏到春节前后价格好时销售,以增加社员收入。
8月初,冻库竣工,黑花生临近采收。可村上忘了申请冻库用电,这让村支书王道明有些着急,如果花生熟了,冻库没电,花生就烂了,这关系到全村多户人的收入,8月12日他来到双东供电所求助。
供电所特事特办,立即对现场进行查勘,落实供电方案。8月15日气温达到38摄氏度,供电所的员工早早赶到现场。挖坑,立杆,组装拉线,架线……半截裤子都被汗水湿透了,13位员工经过一天的努力,为冻库通上了电。
“有了可靠的电力保障,我们的合作社肯定能壮大起来,等资金够了,我们再建一个冻库,把糯玉米、东美枣冷藏起来……”王道明描绘着钱音村未来的致富蓝图。
8月,绵竹市板桥镇兴隆村的2000亩红霞杨已经红了,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鲜艳夺目……
兴隆村村长刘期平高兴地告诉笔者:“今年的红叶比去年红得更早,而且红霞杨长势很好,观赏期比往年要提前近两个月时间,现在已经有外地的游客前来观赏红霞杨,所有这些都是与供电部门的贴心服务是分不开的。”
原来,今年三月初,正是红霞杨树苗的移栽期,幼小的树苗需要大量用水浇灌才能成活。自入春以来,绵竹市降雨偏少,板桥镇兴隆村境内的河、塘、堰里几乎都处于干涸状态,加之该村机沉井又少,一时间灌溉用水问题成了红霞杨基地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为解决这一难题,兴隆村决定在该村5组打一口50米的深井来解决红霞杨用水问题,当打井的机器运到现场后,却又出现了一个更大的难题:因为兴隆村5组自1992年以来一直使用的是一台配变容量为5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除去该组60多户农户正常用电外,根本无法承受打井机器的负荷,红霞杨用水一时陷入困境。
国网德阳供电公司西南供电所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员前往查勘,为兴隆村红霞杨景区开通了“绿色通道”,想法调回一台10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和相应的外线材料,在制定配变增容方案后,西南供电所运行维护班的6名员工立即带上容量为10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以及相应的工器具、材料来到兴隆村五组,安装标准化作业程序,顺利完成了变压器的更换工作。随着配电室的顺利合闸,兴隆村五组的打井机器终于可以开始运转,彻底解决了用电难题。
“机器转起来啦,而且有劲得很哟,供电所的电工师傅们太给力了!”听着机器轰隆隆的声音,打井师傅和当地群众兴奋地高声说。
4天后,这口深50米的机井终于顺利打好了。西南供电所此时又为兴隆村5组无私安装上了新水泵,汩汩清泉顺着沟渠流进了农田,红霞杨基地3月份栽插的300多亩红霞杨成功得到灌溉,所有树苗全部成活。
在电力部门的无私援助下,板桥镇兴隆村全村红霞杨的种植规模已由当初的600亩扩大至2000亩。前来观赏的游客由起初每天的几十人到去年的国庆节迅速增长到上千人,不断进入的车辆挤满了兴隆村的村道,大批的游客和车辆的进入给兴隆村的村民们带来了无限商机,热情好客的村民们腾出家中的晒坝给客人们泊车,沿线的村民们在自己的家门口摆起了小摊位,开设了临时茶园,在方便游客的同时,自己也有了额外的收入,许多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也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可观的收入。
四川彩杨公司红霞杨种植基地负责人陈琪高兴地透露:“有了电力的支持,我们的红霞杨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千人,为当地村民们创收上百万元,以后还将会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周斌 旷祥明)
新闻推荐
“做的时候要把皮子拉紧,免得弄皱,针脚明显,让人感觉做工太粗糙。”“小心点,錾子要与皮面垂直,劲太大,会破坏皮面。”近日,记者在绵竹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皮雕培训班看见,“皮雕达人”张伟正在耐心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