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正在开心地做着游戏。
眼下,正值暑假,在绵竹市遵道镇双土村委会的院坝里,记者看到了一场由村委会组织开展的“夏令营”。即由义工、志愿者、大学生带领村上的孩子开展做游戏、读书、学习心得交流等趣味活动,让留守在家的孩子在暑假里也能得到锻炼和成长。而这样的方式是双土村开展“社家教”关爱青少年成长的一项有效实践。
暑假开展活动让孩子不孤单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要进行一项认知接龙游戏,如果谁先做错,就要罚他表演一个节目。”一名男青年对着一群10来岁的小朋友说道。这名男青年叫付鹏,是双土村的一名在校大学生,今年暑假回家便来到村委会和小朋友做思维游戏和课余辅导。
在村委会并不宽敞的院坝里,20多个年龄不一的青少年在大学生的带领下正兴高采烈地做着各种游戏。李洋今年在遵道学校读初一,暑假期间,她和其他孩子一样,每天早上9点都会来村委会参加“夏令营”活动。
“为了让该村的在校青少年过一个愉快的暑期,我们依靠村关工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知识讲座,请派出所的民警讲道路交通安全知识,退休老师讲如何爱国、爱家,做一个有用的人,村卫生站老师讲饮食、卫生安全。组织一批回家过暑假的在校大学生或义工团体给孩子们做游戏,辅导课程。同时,利用党员电教室,给孩子们播放电影、科教片。”双土村关工委办公室主任李春梅说。随即她拿出一个暑期生活安排表,记者看到表里每一天的活动内容都不同。而在另一个记录本里,每天所开展的活动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包括孩子们每天的签到。“我们村上有些青少年由于家长陪伴时间少,性格上变得孤僻,不愿交流,我们安排这样的暑期生活,就是让留守在家里的孩子得到社会的关爱,培养他们开朗的性格与正确的人生观。”李春梅说。
7月31日上午11点,刘春燕准时来到村委会接孩子回家。“村上开展这种暑期活动太好了,孩子放假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我们白天又要在外打工,没办法教育,而到这里参加活动,既让孩子得到了锻炼,又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刘春燕说。
“村校共建”让学生健康成长
据了解,双土村大部分的年轻劳力都在外务工,留下的子女教育就交给了爷爷婆婆老一辈照看,而他们由于年事已高,在孩子的教育上已力不从心。为此,双土村积极探索社、家、教合力教育新模式,实行“村校共建”,即村与学校共同搭建教育平台,以这个平台为基础,深化落实“社、家、校”措施,从而达到社会、家庭和学校一起做好下一代的培养工作。
“一个学生牵涉几个家庭,若有闪失,会带来一大群人的社会稳定问题。而以村为主体,学校、家庭共同配合,无疑是教育好下一代的良方。”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方军说。
为了更好地关心下一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该村对村关工委成员进行了调整充实,增加了办公室人员,建立健全了关心下一代各类档案。目前,全村经动员及自愿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退休老干部、老师、镇村骨干企业的负责人共15人。
为了给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活动场所,该村投入近2万元资金,修缮青少年活动中心,添置各类器材、书籍。每到星期天或者假期,该活动中心便全天开放,让学生在这里健康娱乐、读书、交流。
为了更好地关心未成年人,该村关工委对留守、单亲、困难及伤残等学生同所在学校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同时也让学校了解学生家庭及社会表现。“这样一种村校共建的形式,让学校对该减免帮助的学生做到胸中有数,村、组及学生家庭也知道学生在校情况,共同做到帮助教育学生。”张方军说。目前,该村已对280多名在校学生建立了“信息卡”片,并让村组干部实行“一帮一”、“二帮一”的方式给予关爱。同时,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多渠道多角度助推关心下一代工作向纵深发展。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晓霞
新闻推荐
(文/图记者陈晓霞)今年国庆大假,在绵竹市九龙山上,滑草场里各种动漫人物让来此游玩的游客都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留影。在四季花田里成千上万只风车被装扮成了多个形状不一的美丽图案和风车长廊,让人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