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影响经济林木生长,吕剑支书(右一)现场指导留守妇女和老人(50多岁至78岁)挥刀砍藤除草。
盛夏时节,依山傍水、云山相接、白云仿佛银被直盖山顶的绵竹市偏远之地的金花镇云盖村,外地人来此避暑休闲人气颇旺,有的一家几口已住了一个来月,有的人还没走,铺位已被山外来客争着预订。了解到灾后重建中崛起的这个村的前世今生,本是来此度假小住的记者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
文/图 本报记者 樊华 通讯员 罗亚文
“5·12”特大地震后,云盖村二组、三组集体搬迁到一组所在地恢复重建,按统一规划,国家补贴部分资金的原则,实行村民聚居自建住房。全村169户417人组成了一个新的自然村落。但一个最严峻的问题是,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下,以前满山遍野的玉米地,现在几乎全变成了林地,在林地增加到6000多亩的同时,全村耕地面积锐减到仅有54亩,人均只有1分多地,村民靠什么养活自己呢?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及后来成立的村监委会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作为引导村民到绵竹、德阳等地打工,到2014年底,打工人数增加到100多人,每年打工总收入增加到400多万元,成为全村解决吃饭问题和补贴家用的重要经济支柱。
与此同时,村党支部带领没能外出打工的年龄偏大的男性村民和妇女,在树林下大种黄豆、萝卜、碗豆尖等蔬菜,一年轮种几季下来,种植面积达到100多亩,年创收达10多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补充。
在大力发展打工、种菜等眼前“吹糠见米”的项目的同时,他们还立足长远发展布局,先后种下600多亩核桃和2000多亩竹笋和枣树,其中竹笋已于今年开始产出,预计明年批量投产,即可产竹笋两万斤左右,创收达10万元以上。村上还组织村民利用丰富的山地和林地资源放养蛋鸡,年产土鸡蛋20万枚,成为市场抢手货。经多方努力,村民人均收入去年已超过绵竹市农民人均水平。
云盖村有着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什邡高景观隔河相望,处于山谷的大风口,山风加河风的尽情吹拂,使这里夏天十分凉爽。村上从附近红峡谷尤其钟鼎寺近年避暑休闲,经济越来越火爆受到启发,引导村民积极发展避暑经济,现已有近十户村民跻身避暑农家乐行业,其中两户已颇具规模,尹显慧、肖泽富开办的金花农家乐诚实经营,生意兴隆,已经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常常只好把顾客“转让”给附近其它农家乐。谈到云盖村避暑经济发展到现在遇到“瓶颈”,村党支部书记吕剑有些感慨。他说,主要是在这里办农家乐季节性强,投入又较大,成本回收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好些农户还下不了决心,至今仍在观望状态。当然,另一方面,吕支书也看到了问题,由于投入不足,这里的旅游休闲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大多数来这里消费的客人主要是冲着避暑和收费较低,一些对休闲娱乐有着较高和多元要求的顾客,就不大满足这里较为简单的休闲方式了。吕支书说,他们已意识到这些短板,一方面积极引导更多的村民加入到避暑经济的发展中来,增加本地民间资本投入,增强接待能力;二是以开放的眼光,吸引外来业主投资,共同开发经营这里的休闲经济。吕支书补充说,没有实际行动,再好的设想也等于零。目前,他们正与多家外来业主洽谈开发登山、沙滩休闲、河边戏水和枣子采摘等旅游新产品,力争明年以这些新亮点的开业使游客规模成倍增长。
采访完毕,华灯初上,恰遇云盖村广场音乐响起,记者趋步前往,见数十位避暑客人和当地留守妇女为主体的坝坝舞舞者亲密无间地混搭一起翩翩起舞,旁边两位得知记者身份的村民小声地对我们说:“写写我们的吕支书吧,他带领村干部一心一意为我们村的发展奔走忙碌,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没有这样好的村干部领头雁,我们村哪有今天这样幸福美好,载歌载舞的好日子哟!”
采访吕支书的第二天,记者见到了金花镇镇长黄明,他对云盖村地处大风口的独特资源优势十分看重,表示镇上将大力支持云盖村发展避暑休闲经济,结合美丽新村建设,使云盖村的特色休闲旅游发展换档升级。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好干部标准、省委“三重”用人导向和德阳市委“五用五不用”选人用人原则,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坚持在一线锤炼和培养党员干部,有计划地选派党员干部充实到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