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抓住重点
走基层访民生解民忧
教育实践活动、“双报到”、“走基层”、“双帮双联”、“三超两乱”整治……2014年,绵竹市委组织部在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重点工作,成效明显。
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绵竹市委组织部切实履行双重职责,紧紧抓住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努力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要求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据统计,活动期间,全市开展理论宣讲1253场,受众人数46786人次。采取“群众夜谈会”、“意见征求会”、民主评议、问卷调查等方式主动征求意见,共收集、梳理各类意见和建议2236条。查找出四风问题1045条,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718条,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516条。全市各级领导班子提出整改措施共计5345项。
扎实开展“双报到”活动。绵竹市79个机关单位党组织和1499名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建立了在职党员到社区登记报到、情况反馈、听取意见、定期通报、表彰奖励等制度。党员在社区广泛开展计生政策宣传、心理慰藉咨询、医疗服务、扶贫帮困等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90多个。
深入开展“走基层”和“双联双帮”工作。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集中走访群众20509户33012余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2675条,解决民生难题2534件。在“双联双帮”工作中,33名绵竹市级领导、93个市级部门、198名下派挂职干部,与部分德阳市级领导及部门一道,结对帮扶困难户4072户,5500人。
深入开展“三超两乱”和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整治。绵竹市委组织部深化对超职数配备干部、超机构规格提拔干部、超审批权限设置机构、擅自提高干部职级待遇、擅自设置职务名称等问题的专项整治,对“干部选拔任用基础工作不规范、干部选任视野不宽、干部管理监督失之于宽”3个问题进行专项整治。通过细化分工、明确时限,切实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水平。
大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积极推行“支部+协会”、“支部+经纪人+农户”等不同类型党组织设置方式,大力推广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和“三委一站一网”模式,不断提高“两新”组织党的工作和党组织覆盖率,“两新”党组织单独组建率达25%以上。不断完善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向基层延伸,将76项社会服务管理便民措施、35项政务服务前置到村(社区),实现 “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菜单式服务”。
突出特色
创新模式强管理优服务
探索不合格党员处置机制强化党员管理。一是明确“十种”不合格党员类型。二是制定“6+X”党员评议细则,实行党性分类量化评议,“6”即将党员党性细化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遵纪守法、岗位工作、服务群众、作用发挥等六个方面,“X”即各试点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考核内容并赋予一定的分值。三是完善“七步骤”程序化处理机制,畅通党员出口渠道。制定了核实取证、初步意见、支部决议、上报审批、党委决议、组织备案、通报决定等7步环环相扣的“不合格”党员处理流程,建立健全约谈制(支书谈话)、警示制(支部提醒)、评议制(支部讨论)、票决制(支部票决)、审议制(上级组织部门审核)等“不合格”党员处理机制,确保“不合格”党员权利诉求有保障。
开设“支书讲堂”,创新村(社区)干部培训模式。2014年,绵竹市委组织部在全市村、社区中推选一批引领致富能力强、管理服务水平高的村支书,采用集中宣讲、片区讲座、电视讲堂等形式,将他们创新模式发展经济、引导居民参与创新社区管理等经验做法向全市村、社区书记集中宣讲。
大力实施非公党建“星火计划”。按照“优中选好、好中选强”的原则,绵竹市委组织部从全市符合条件的党员干部中精选出175名党建指导员,下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专项经费12.95万元,实施对非公企业党组织指导帮扶计划,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
总结提炼剑南镇“135”工作法和什地镇“民声茶馆”。剑南镇玉马社区探索出“135”工作法,构建了一张提供公共政务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等3类服务的基层党建服务网,制定了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社区党建综合协调机制等5项制度。什地镇在全镇各村(社区)设立了“民声茶馆”,将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问题的平台延伸到群众身边,解决了“意见箱”长期收集不到群众意见的问题,有效拓展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平台。对此类创新性亮点举措,绵竹市委组织部进行了集中总结提炼。
石绵组
新闻推荐
我公司承建的绵竹市汉旺镇管网延伸灾后重建工程2标段项目工程已于2012年3月底以前全面竣工。本项目部即将撤销,为做好本工程的收尾清欠工作,请与本工程有业务往来的客户和民工在本公告之日起15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