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三春
文化院坝的创建工作正在全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让人不由地想起了绵竹齐天镇的坝坝小晚会。
刚听说有这么个小晚会时,不太以为然,“火红的齐天”,这名字,挺老土的。
那是去年夏天,天气闷热难当。傍晚5点过赶到齐天镇上,主办者介绍情况说,十几个节目,都是村社的人自己排的。这似乎没啥了不起的。说看节目的人有两三千、甚至三四千!人山人海地要把坝坝挤满!
啥?这年头,电视都普及到犄角旮旯了,大明星开演唱会都开到三四线城市了,一个土里土气的小晚会,能火到这份上?
演出的坝子在镇中心,大约上千平方米,坝子中间,是一个二十多平方米的小舞台,工作人员在忙着做准备。一张喷绘的背景布,上面有“第二届‘火红的齐天\’广场文艺演出第六场”的字样。可笑的是,那个“六”字,居然是一个小方块,单独贴上去的,活脱脱就是一块难看的补丁。
8月的天,傍晚六七点钟还光光亮。人们三三两两从各处向坝子汇集。有的走路,手上提着板凳;有的骑两轮摩托,后面搭一两个人。东张西望寻思着找采访对象间,一辆火三轮“突突”地开到身边来,扭头一望,男女老少七八个,齐扑扑挤在车斗里。驾驶员是村民老刘,他读小学四年级的侄女打来电话说,当晚要表演健美操,老刘便借来一辆“火三轮”,拉上院子里的邻居来给侄女捧场。
又问了几个人,出乎意料,个个都是这坝坝晚会的拥趸。从6月到9月,每周四上演,算下来十几场,有些人还真是场场不落下。
说话间,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人继续往坝子里汇集,抢占位置的状况可谓千姿百态:有的文雅点坐在凳子上,有的两脚一叉,把摩托当座位,有的干脆站在火三轮车斗里,有的爬上围栏,有的把坝子边上的二楼阳台当“包厢”坐,视野开阔羡煞人。天色渐渐暗下来,等到舞美灯光一亮,人群已经黑压压挤满了半边坝子,那阵势,两三千、三四千人还真不在话下!
接下来,思维和采访,一直围绕“为什么”展开:
为什么喜欢?热闹!
为什么期待?台上有自己认识的人!
为什么参与?可以当“明星”!可以圆自己的梦想!
为什么愿意辛苦付出?因为老百姓需要!因为“坝坝小晚会”有望成为挖掘和培育乡土特色文化、推动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有了植根的沃土,再朴素的种子也能生根开花。坝坝小晚会如此,眼下的文化院坝也如此。
想想起初的轻视,一丝羞愧升上心头。
新闻推荐
村民们采摘刚刚成熟的黄瓜。9月4日早上7点,太阳还未升起,在绵竹市新市镇长宁村5组的蔬菜大棚里,刚刚成熟的苦瓜和黄瓜挂满枝头,来自各地的菜贩子正不断地开着货车前来批发收购。该镇菜农们在春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