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如何提效增量,形成产业规模化?绵竹市的做法是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田间“作战”能力。
10月31日,绵竹市什地镇五方村田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筹资投劳大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该市通过三年时间在成什绵高速两旁7个镇乡成片集中打造小农水建设精品工程。
“小农水建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太重要的作用。”什地镇镇长罗印杰说道。今年“7·9”洪涝灾害发生时,该镇7000多亩农田受灾,1400亩蔬菜损失惨重,其主要原因是田间排水沟渠不畅,导致洪水淹过田坎,浸死庄稼。
为了争取小农水项目在什地镇开展,该镇参与小农水建设实施镇村公开竞争,由镇党委书记当面陈述争取项目的目的、意义以及如何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到建设中来,自愿筹资投劳等。最终,由专家组打分报绵竹市政府审查批准实施。今年,该镇新建渠道18.3公里,整治渠道126.4公里,整治引水堰6处。
“田间地坎有了小农水建设后,我们能更好地实现农业招商引资。”罗印杰称,什地镇有28000亩耕地,目前土地流转已达10000多亩,由于该镇有着10多年的蔬菜种植历史,很多农业投资商愿意在这投资发展。现如今小农水修建后,将更加节约水资源,防止渗漏过大,减少生产成本,推动了农业产量和规模,让土地变得更有吸引力。
2012年绵竹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在绵竹孝德、齐天、东北3镇25个村,沿成什绵高速两边实施,于今年3月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2013年,小农水建设继续在什地、富新两镇12个村实施, 2014年小农水建设计划在新市、玉泉两镇实施。通过三年时间,绵竹在成绵复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推行“菜稻菜”粮经复合模式,打造万亩省级粮经复合产业示范基地,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本报记者 陈晓霞
新闻推荐
11月13日,是个寒冷的日子,但是经过前期的宣传和充足的准备,绵竹市玉马社区“残疾人皮雕培训班”如期开班了。社区残疾人一大早就涌进了设在社区办公楼上的培训班,初冬的寒风丝毫也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