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伴随着“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铿锵脚步,一幅幅催人奋进的画面在绵竹大地不断呈现:在农村社区,随处都有党员干部忙碌奔走的身影;在企业机关,竖标杆、争一流成为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在生产建设一线,实干、苦干引领着发展……基层组织在变强,党员队伍在变优,城乡面貌在变好,该市“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带来的能量正在释放。
“书记抓,抓书记”,强化核心引领
如何把“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打造成群众满意工程?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抓发展必须抓党建,抓党建必须抓书记,也必须书记抓。“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已成为该市各级党组织的广泛共识。以坚持“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思路不动摇,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具体责任人,并把工作推进情况纳入组织工作目标考核;坚持把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一线倾斜。全面落实党建工作经费保障,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建立健全村(社区)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并为每个镇乡配备一名组织员,激发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干事热情。建好用好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推进活动场所达标升级、完善配套、功能发挥。
抓基层,打基础,推动新农村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党组织只有成为坚强的堡垒、致富的车头,才能带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遵道镇棚花村党支部的党员干部对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深有感触。棚花村党支部以发展全村特色猕猴桃种植为特色,不断夯基础、强素质,带领全村老百姓增收致富。
目前,绵竹将剑南镇玉马社区、金花镇玄郎村、孝德镇年画村、遵道镇棚花村等10余个一类党组织列为市级党建综合示范点,充分挖掘其在党建助推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大发展上的优势和经验,在全市推广,让其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优村”变典范。
进一步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加强对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党务村务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的指导,强化村民自治;关心关注党员,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为基层党组织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让“软村”变磐石。
针对部分村级组织经济落后、发展滞后的问题,大力实施经济发展“一村一策”战略,加大对种养殖基础好的村的扶持力度,新培育了一批生猪、獭兔、蛋鸭、茶花鸡规模养殖户;切实为居民解决饮水、用电、出行、灌溉等实际困难,增强了农村发展基础。同时,以“造血增智”为重点,利用扶贫培训、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让村民“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从致富门路方面加以指引,在致富技术上加强指导,使村级经济进一步增强,让“穷村”换新颜。
同时,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为契机,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和谐稳定根基。设立群众工作站,建立了干部“一帮一”制度,选派机关干部与特殊困难家庭和重点稳控户“结穷亲”、“交朋友”;大力推行“菜单式服务”,采用“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模式,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和需要办理的事务做到有呼必应、有应必答、有答必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以“感恩奋进”作为党员、干部、群众教育的核心内容,引导村民之间比致富能力、比经济实力、比文明和谐,把精力集中放在寻找创业路子、致富带富增收上,和谐稳定基础进一步夯实,“乱村”变规范。
惠民生,办实事,资源下沉解难题
党的先进性体现得如何,党员的先锋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在绵竹今年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贫居深山有远亲”。该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入到“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挂包帮”、“一帮一”、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等活动中,广泛开展城乡党组织、先进党组织与后进党组织结对共建,采取“市领导联村、部门包村、机关干部驻村”等措施,重点抓好后进村的转化,推进重点领域党建大提升。该市90个市级部门与全市199个村(社区)结成共建对子,将城市优质党建资源向农村党组织有效延伸,并选派有活力、有能力、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三类村(社区)任“第一书记”或书记;引导一类党组织结对三类党组织,帮助基层党组织找问题、定措施、推工作。通过活动的开展,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增强党性、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推动作风转变,增强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在与群众结对子中开展服务活动,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项项具体措施的出台,一个个活动载体的创新,一个个突出问题的解决,使各级党组织的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明显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明显增强。
石绵组 王虹/文 寇元林/图
新闻推荐
(记者林涛通讯员李旭华)近年来,绵竹市绵远镇党委政府通过强化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和沼气网点服务,助推经济发展,让百姓受益。2012年,该镇累计新建和改建沼气池4800余口,建立沼气服务网点5个。沼气池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