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镇舞蹈《我家住在大山中》。王平 摄
(紧接第一版)时值盛夏,队员们每天都排练得汗流浃背,但都毫无怨言,每个人都为了集体的荣誉而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倾注了全部的热情。”
在绵竹,像金花镇这样积极参与、热情准备、全力投入的镇乡又何止一个两个?据了解,包括绵竹市首届农村基层文艺调演、2012消夏广场周末文艺活动、2012消夏川剧汇演、公益电影进农村(社区、广场)活动及送文化下基层活动等内容在内的2012“文化绵竹·和谐之美”百日文艺大展演系列活动自今年6月份拉开帷幕以来,绵竹市各镇乡、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热情高涨,尤其是在绵竹市首届农村基层文艺调演活动中,全市21个镇乡群众积极准备,自创、自编、自演63个富有本土特色的舞蹈、歌曲、器乐、小品、快板、音乐情景剧等文艺节目,参演群众达2500多人次,观众多达6万多人。
这些节目形式多样、内容健康、题材丰富,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或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或表达感恩奋进情怀,或歌颂家乡重建新貌,或鼓舞发展振兴斗志。清平乡精心组织的本土特色歌伴舞《清平银杏的故乡》,展现了深山里的世外桃源——金色清平的美丽风光;齐天镇的舞蹈《鼓舞》将古典与现代舞蹈融为一体,激扬的音乐和动静结合的舞姿,传递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斗志;金花镇编排的舞蹈《我家住在大山中》将穿着红肚兜的娃娃嬉戏玩耍、小媳妇穿针引线、男人下地干活等温馨的生活场景用优美的舞姿表现出来,展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幸福生活;土门镇的原创节目歌伴舞《茶香美女·三溪香茗》,将歌唱、古筝弹奏、茶艺展示、凤凰三点头冲茶技艺完美融合,在古筝的伴奏声中,将在麓棠山下采茶的姑娘们练就的泡茶好手艺一一展现,将土门人的幸福生活精彩呈现;孝德镇精心排练的歌伴舞《香格里拉》,展示了孝德镇风景优美、百姓和美的幸福现代生活;什地镇百姓根据现实题材创作的原创歌伴舞《幸福高速》,用飘扬的彩带、激情的舞姿及歌手充满活力的歌声,表达了群众对成绵高速复线正式通车的喜悦之情……
【成效研析】
文化惠民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一直以来,绵竹市委、市政府都用文化的力量作为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导和动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文化自觉自信,在文化上求品味。如今,他们将文化活动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力载体,以创新的思维组织举办了农村基层文艺调演活动。该活动既是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调味剂”, 又是检验近年来绵竹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试金石”,更是进一步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精神文明素质的“催化剂”。据了解,下一步,绵竹市将继续推进音响等文化设施在全市各村、社区的覆盖工作,并将文化活动延伸到企业等社会组织中,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活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塑造弘扬城市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管理和丰富公共服务等方面都有显著作用,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抗震救灾精神和感恩文化深厚的绵竹,这对于弘扬、丰富抗震救灾精神、感恩文化,乃至塑造城市精神、地域文化等方面都是独具特色的标志。绵竹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紧紧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需,顺应群众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的需求,组织一系列充满针对性、原创性、生动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群众喜闻乐见,成效十分显著。尤其是作为近年来绵竹市农村文化活动缩影的农村基层文艺调演,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了绵竹广大农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面貌,以最形象的形式表达了绵竹广大农民群众对如今美好生活的喜悦,以最特别的方式展示出绵竹人民喜迎十八大的欢欣。
——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随着农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城里人热衷的广场舞休闲方式在绵竹各村镇渐渐流行起来。白天在田地里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们,晚饭后都会到村镇的健身广场上去跳跳舞,放松放松心情。
“以前在城里看到人家跳,觉得特别好看,现在我们村也有了。我基本上每天都会去跳一跳,心情好,身体也健康。”土门镇三合村12组村民姚志珍对村里也兴起城市里的广场舞很是高兴。据了解,每天晚上8点半,土门镇三合村村委会广场坝子上,节奏欢快的舞曲就会准时响起。全村上百名男女老少齐聚在这里,自发排成整齐的方阵,伴随着乐曲欢快的节奏,时而趋步辗转,时而跨腿踏步,不断变换着舞姿,动作悠闲而熟练。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
同样,在孝德镇,由兴隆社区舞蹈队几名骨干成员带领,几乎每晚都有100多人自发来到广场上,精神抖擞,跳起欢快的广场舞。让队长叶青颇感欣喜的是,妇女们的热情和昂扬的精神感染了部分围观的群众,现在,有一些男同胞也加入到她们的队伍中来了。
——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农村文艺的蓬勃发展,为沿山旅游产业、乡村风情演艺业提供了活水源头,助推着乡村旅游优化升级,不仅促进了地方旅游发展,更解决了当地百姓就业,逐步使“软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正如九龙镇镇长余炜介绍,近年来,九龙镇创造性地将旅游资源与文娱表演相结合,以沿山乡村旅游为平台,以丰富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成功打造了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文化演艺为一体的风景区。每逢节日,九龙镇悦音广场上文艺表演、民俗表演异彩纷呈。即使是在平日里,每周也至少有四天晚上都会举办本土晚会,极大地满足了游客和当地百姓的文娱需求。“我们登台亮相,表演节目,在愉悦了自己和他人的同时,也为九龙旅游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何乐而不为?”九龙镇新龙村农家女文艺队带头人刘明慧说道。
——文化活动的开展,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充分调动了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各镇、村、社区等纷纷结合自身特点与实际,将活动向村、社区等最基层延伸,通过开展文体活动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季季有精彩”的催人奋进、引人入胜的局面。而正是由于各项文化活动开展得多了,打麻将的人少了;群众的素质高了,不良习惯少了;邻里之间的温情多了,矛盾纠纷少了。一加一减之间,百姓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会氛围愈加和谐稳定。
大山中的金花镇在地壳的无情颤动中化为废墟。灾后重建后,金花镇党委、政府积极动员、组织村民跳广场舞,帮助他们走出地震创伤,重拾生活信心。尤其是由各村赋闲在家的小媳妇们组成的文艺小分队,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活跃在村社间,成了镇政府和群众交流的纽带,成了基层群众表达心声的渠道。每年的汛期,一遇到大雨、暴雨,金花镇三江村二组三十多户人就不得不临时转移到村里集中修建的应急避灾房。对于这样的反复折腾,村民们颇有怨言。为了有效消除村民们的烦躁情绪,金花镇文艺队发挥自身作用,利用文体娱乐活动来安抚群众的情绪,确保临时转移工作稳定有序。“当今年8月18日特大暴雨来临时,我们在三江村应急避灾房里组织了别开生面的趣味体育活动,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使得避灾群众的焦虑、烦躁感大大降低,应急避灾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样,镇上的防灾避险、治安工作得以更好地开展。”对于文艺队在社会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金花镇文艺队带头人之一王发会颇感欣慰。
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如今,绵竹市委、市政府的“文化绵竹”建设工作已经成效初显。但他们深知,“文化绵竹”的建设,任重道远,农村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无不是建设“文化绵竹”的题中之义。为此,他们仍将不断总结、创新,把这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打造成群众文化的品牌持续开展下去,把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继续推广开来,进一步延伸到企业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构建美好和谐社会。
新闻推荐
探路绵竹 掘金县域 ——品读“绵竹市首届精品汽车展暨2012德阳日报汽车巡展”
上周日,由德阳日报、德阳晚报和绵竹新闻中心共同主办,德阳九鼎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承办的连续3天的“感恩有您——绵竹市首届精品汽车展暨2012德阳日报汽车巡展”在绵竹广场圆满落下帷幕。这既是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