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涛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绵竹市清平乡盐井村党支部坚持统筹兼顾、创新载体、完善机制,将“创先争优”活动与灾后重建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深入开展“三分类三升级”、“共产党员示范岗”、“一帮一”等活动,在全村形成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切实推进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及全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建好队伍增强战斗力
该村党支部始终坚持把“团结、务实、创新、廉洁”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总体要求,强化民主集中制建设、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充分发挥党支部委员不同工作岗位职责,结合“作风转变年”活动,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组织能力,形成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在遭受“5·12”、“8·13”两次重特大自然灾害后,为加快重建速度,该村以“共产党员示范岗”活动为载体,号召全村党员干部投身灾后恢复重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恢复发展,党员干部始终奋战在生产一线,有力、有效推动了全村恢复发展。
同时,不断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完善党员教育制度,坚持开展党小组活动、“三会一课”等,通过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生产知识,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根据乡党委的统一安排,村党支部深入开展了“三分类三升级”活动。通过全面动员、深入调查,将本支部定级为一类党支部,并结合支部实际,提出“争创绵竹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升级目标。同时,通过找差距、添措施,制定详细的争创台账,确保达到争创目标。
筑牢堡垒引领重建和发展
“8·13”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该村155户农户受灾。为尽快安置受灾群众,该村党支部积极响应乡党委号召,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献出一片爱、腾出一间房、安置一户人”活动,确保受灾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妥善安置。为尽早帮助群众实现永久安居,该村党支部严格执行支部书记抓党小组长制度,带领党员干部逐户走访宣讲重建政策,层层落实责任,帮助群众成立建房委员会,协调相关问题,确保所有受灾群众实现全面安居。
灾难还造成了群众极大的经济损失,该村党支部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盼,号召党员干部争当产业发展带头人。积极组织群众成立百兴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全村范围组织实施微田园项目,通过种植无公害蔬菜,打造集环境美化和农业产业于一体的微田园产业带270余亩。组建银杏沟养殖合作社,发展冷水鱼养殖项目,建设占地30余亩、年产20吨的生态冷水鱼养殖基地。大力恢复和新增种植猕猴桃1000余亩,参与群众200余户。党员带头恢复发展农家乐,通过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群众致富增收。
强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该村党支部以“作风转变年”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转作风、树形象,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完善便民服务站,实行一站式办公,方便群众办事;完善党建服务站、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进组入户活动,通过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困难,化解矛盾,教育群众常怀感恩铭记意识,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完善应急机制、制定防洪应急预案,建设应急避险广场,通过组织应急演练、发放防灾应急手册和避险明白卡等,增强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长期以来,盐井村党支部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发动全村党员干部在灾后重建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创先争优”,并实现了在“创先争优”中不断提高。
新闻推荐
安小华,男,59岁,绵竹市林业局工程师。从1990年,他就开始资助本地贫困学生上学,这条捐资助学路一走就是二十余年。1990年的一天,安小华的一位教书的亲戚无意间谈到一个优秀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即将面临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