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循着羊儿的欢叫声望去,眼前出现了一片辽阔的“草原”——宽阔的河堰埂上长满绿茵茵的草,一群羊儿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青草。这是记者日前在绵竹市绵远镇广西村、吉兆村目睹的情景。
牧羊人见有人过来,便停下挥动了羊鞭,并朝我们走来,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他便和我们摆起了“龙门阵”。牧羊人姓李,是绵远镇广西村15组的村民,家就住在李家堰的旁边,“去年儿子说镇上的驻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宣传‘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养业\’时,我们便开始在这河埂地上养羊。没想到,养羊的收入远比养猪划算,羊儿整天在河埂上摇头摆尾地吃草,肚子吃得饱饱的,粮食和饲料就喂得少。羊儿虽然没有猪儿长得快,但羊价比猪价贵,这样一来,支出少,收益高。每只羊子的纯收入就有200多元,去年我们家共出栏60头羊,共计纯收入一万多元。今年,我们自家的10多头母羊都开始产仔,前几天才下了两窝,有四头母羊很快又要添‘宝宝\’了。”说着,李大爷美滋滋地开怀大笑起来……
告别李大爷,记者来到吉兆村18组,见一位妇女正在田里摘茄子,便走上前去。在大约两亩的田里,茄花争先恐后地竞相开放,茄枝上缀满了大大小小逗人喜爱的茄子,妇女一边用剪刀剪茄子,一边和我聊起天来。“我叫王红,去年村主任每天早上8点到9点,都在广播里宣传大力发展种养业的政策、方法,我听了以后,就动心了,选择了种蔬菜。种了一年,虽然很辛苦,但收益也对得起我的付出。去年我一个人种了两亩地的小棚蔬菜,纯收入16658元。”我正要为她的“精确数”笑出声来的时候,被她突然发觉,她解释说,“我的支出和收入每一笔都记过账的。这几天我每天下午忙着摘茄子,第二天早上一早就骑三轮车到街上去卖,2元5一斤,有时一天就要卖5、6百斤。”我好奇地问,“家里就你一个人啊?”她说,“老公在家里养鸡,女儿读小学了,我们一家人天天都在一起,比过去在外地打工心情舒畅多了。”
据该镇有关负责人廖正华介绍,在绵远,镇党委政府花大力气推动农村发展种养业,已经形成气候和规模,像李大爷、王红这样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养业的家庭还有不少。
如果你是一个外地人,有机会到绵远来,“周家山上瓜果飘香,绵远河畔牛羊成群”的美丽画卷将会令你流连忘返。
本报记者 林涛 通讯员 李旭华
新闻推荐
(记者陈晓霞)“你看,我们现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详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都进行上墙公示。各种制度完善后合作社产权更明晰,管理更民主。”日前,绵竹市供销合作社副主任李召平向记者说道。为了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