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书封
□江玉祥
自2003年以来,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四川美术出版社在已经出版大型图册《绵竹年画》的基础上,又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再次推出绵竹年画系列学术著作,由范小平著《中国绵竹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下)就是其中的重点项目。五年前,我承担了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的组稿工作,范小平完成了《绵竹木版年画》(已经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想作者完成此项目的所具有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读完《中国绵竹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稿本以后,我想谈点与绵竹木版年画有关的话题。
绵竹年画之所以近百年来被公认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就是因为在各个时期都涌现了一批德艺双馨、掌握木版年画全套技艺的老师傅、老画工,他们始终保持了绵竹木版年画的特色。例如,已故传承人张学源、张先福、何清山、姚春荣等的年画传承经历,代表了同时期绵竹年画的发展水平和状况。研究和整理相关史料,其意义是极其重要的。现存绵竹年画传承人陈兴才(93岁)、李芳福(81岁)、王星儒(90岁)、金平定(65岁)等都是活跃于绵竹市的年画名家。这些高龄年画民间艺人,见证了近现代年画发展演变的历史,他们的口述或亲自展示的年画技艺,正是绵竹年画作为活态文化遗产十分重要的一面。整理和研究这些传承人的技艺和传承史,是当前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紧迫的任务。四川美术出版社,率先作起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今日假古董,焉知不会成为明天的真古董?”或曰“今日新年画,焉知不会成为明天的非遗?”理屈词穷之际,又有人如此这般狡辩。今日新年画能不能变成明天的非遗?这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要经过人民的选择,优胜劣态,真正传世之作,才会成为遗产。如果你画的年画从形式到内涵都丢掉了年画的传统,你还想成为未来的遗产么?文化不能打造,只能传承。打造的文化是伪文化,伪文化纵能喧嚣一时,终将被民众唾弃!君不见多少人为打造的“хх宫”“хх乐园”“хххх城”,热闹一阵,而今安在?都短命而亡。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假古董不能变成真古董,但能混淆视听,以至弄假成真,甚至弄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地步。那么怎样才能识别假古董,最好的办法就是亮出我们的真古董。真假放在一起,比较一番,假古董自然原形毕露。
摆在读者面前这部范小平著《中国绵竹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是一部能辨别真假绵竹木版年画传承的好书。
作者通过长期对绵竹年画的关注,对年画传承人的关注,完成的这部专著,史论结合,图文并茂,系统、全面、科学地介绍了绵竹年画传承人的艺术生涯。关于传承人的一些材料和图片是极其珍贵的绵竹年画史料。这是国内目前系统研究绵竹年画传承人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通过对传承人的史料整理和研究,在对传统年画深入考证和比对的同时,对绵竹木版年画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特别强调了汶川大地震对绵竹年画发展史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年画村章节中,作者肯定了民间年画艺人面对自然灾害显示出的不屈不饶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和坚定信念,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怀。全书突出了绵竹传统年画的式样及线版对于绵竹年画的深远影响,强调了在其传统版线基础上“上色”是传承技艺的自由发挥。版线基础上色,是绵竹木版年画区别于其他年画的艺术特色,也是衡量和鉴别绵竹年画的标准。抓住这个环节,就抓住了年画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的核心所在。
时近岁末,巴厘岛上又传来喜讯: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赫哲族伊玛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窗外,蜡梅枝头又缀新蕾,我仿佛闻到春天走来的气息。心海涛涌,激动不已,敲动键盘,乘兴为范小平新著写下这篇序。(本文刊载有删节)
江玉祥,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民俗学会执行会长。
新闻推荐
■社会聚焦近期,绵竹市人民法院孝德法庭开庭审理了一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在调解过程中,法庭工作人员与被邀请的当地村委会主任、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一道,顺利地调解处理案件,化解了矛盾。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