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医院、崭新的设备,走进绵竹市的农村乡镇卫生院,处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经过三年重建,绵竹市25个农村乡镇卫生院相继投入使用,新建的农村乡镇卫生院覆盖了该市所有乡镇,硬件设施水平相比震前至少提前了20年,绵竹市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水平走在了全省前列。
“5·12”地震中,绵竹市医疗卫生机构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受到重创,累计经济损失达4.3亿元。重建中,绵竹市卫生系统严格按照《卫生部汶川地震灾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装备指导标准》,编制了《绵竹市卫生系统灾后重建规划》,确定了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灾后重建的重点和实施步骤,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项目抓起。其中,优先启动了县、乡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重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把加快恢复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尤其是乡镇卫生院作为卫生恢复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年间,一座座美丽的医院拔地而起,群众纷纷感叹,“如今要说镇上啥子修得最好、最坚固、最漂亮,那医院应该算一个。”在孝德卫生院,设备简陋、陈旧、不配套已经成为了历史,不但新增加了心电图、B超和生化室仪器,住院病床也增加了,如今该卫生院已经成为集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妇幼卫生、健康教育和疾病康复为一体的中心卫生院。前来就诊的群众说,过去镇上的医院设备落后,环境差,群众是小病不愿看,大病在这又看不了,只能到市里去看。现在不但环境变优美了,诊疗设备都快赶上城里了。
“灾后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灾区群众看病不再难,这不仅是一个承诺,更是灾区群众多年来的期盼。”绵竹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绵竹市在重建中坚持农村卫生与城市卫生、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标准建设与能力提升相结合,把床位的增加,人员的引进,设备的更新作为重点。抓住江苏对口援建的机遇,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人才培训,先后有8批医疗技术人员到江苏进行培训学习,2000名卫生从业人员中,平均每人接受了2-3次培训。江苏方面的医疗卫生专家来绵竹专题授课,实施帮带。同时,加强绵竹医疗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养,与江苏卫生厅联合开办了卫生院院长、副院长、中层干部培训班。据统计,三年来,江苏派遣的医疗队已经为绵竹培训各类人才近4000人次,四川省内几所医科大学也免费接收了绵竹20多人进修学习。
在孝德镇、清道镇卫生院,这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新修的卫生院竣工后,还增加了医务人员,老百姓看病更加方便,现在来这里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杜晓鹏
新闻推荐
灾难,让我们选择坚强 ——德阳日报新闻人“5·12”三周年作品选集《亲历》序文 □杨庆龙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杨庆龙我始终相信这样一句话:再大的暴风骤雨,也遮不住炽热的太阳;再惨痛的灾难,也压不垮我们坚强的脊梁!当无情的岁月已经像风一样逝去,经过凤凰涅槃的我们,对过去是否还有清晰的记忆?当过去三年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