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挣,金花镇的村民觉得很滋润。
这些天来,年近七旬的王玉高觉得日子过得特别充实。“一大早就扛着锄头出门,中午回家吃点东西,歇口气又出门,天黑了才又回家。种了枣子树,又要种核桃树。忙得很哦。”中午回家的路上,王玉高一边走一边吧嗒着自己裹的烟卷。
王玉高是绵竹市金花镇云盖村村民,近年来,村上正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大面积种植经济林木,正是王玉高和乡亲们忙活的事务之一。“这段时间,全村正抓紧时间扩大冬枣、薄壳核桃和笋用竹的种植面积。”云盖村党支部书记吕剑这些天没闲着,因为要组织树苗的采购等事宜,有时深夜才回家。“林业产业弄好了,今后群众持续增收才有保障,新农村建设才不是一句空话嘛。”
文/图 本报记者 谢晓斌
以产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云盖村正是整个金花镇的一个缩影。
金花镇位于绵竹市西北山区,距离成都90公里,距离德阳44公里,距离绵竹30公里,区域面积194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共6100余人。“5·12”特大地震中,金花镇农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全部损毁,在江苏常州武进区的援建下,全镇面貌一新。“坚定、坚强、坚忍不拔,敢想、敢拼、敢为人先的新时期绵竹精神,让金花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金花镇党委书记向军对此深有感触。
灾后重建让群众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子,要过上更好的日子就需要有事情做,有挣钱的门道。摆在金花镇面前的一个现实不容回避——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藏于深山几乎没有耕地。但特殊的地理位置并非一无可取之处,反而有独特的优势——景色优美、资源丰富。对于一个山区小镇而言,如何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生计问题,让他们既安居又乐业,金花镇全力推进产业发展的“112工程”全面实施——用3年时间,实现全镇种植薄壳核桃1万亩、笋用竹1万亩、猕猴桃2000亩的产业目标。到201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提前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
富民目标既定,相关工作当即展开。一方面,金花镇大力实施“村村特色产业”工程,各村因地制宜,推动“差异化”产业发展,玄郎村重点发展乡村酒店、凤凰村锁定名贵林木、云盖村的重点确定为华仁冬枣、文河村的冷水鱼养殖、金山村的生态观光农业、三江村的猕猴桃……一系列举措都围绕一个目标展开:进一步提高和充实“山上有银行,山下美家园,生活比蜜甜”的内涵,尤其是要让异地安置的村民住得好、稳得住、发展好。“我们光是做种树苗、管理树苗这些事情,一天就有40元的收入。”云盖村群众说。
“我们各项工作的推进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与压力,个别干部多多少少也存在畏难情绪。”向军说,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农民收入连续翻番的事迹,对自己和其他干部的触动很大,“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为大家的工作注入了一剂“兴奋剂”。
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目标美好,关键在落实。为此,金花镇以党建促发展,把促农增收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按照“抓项目促进发展,育产业兴村富民”的思路,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和特色产业,引导农民走产业化、合作化道路。以“争创产业强村致富能手”活动为载体,培育特色产业强村。同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强化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让人注目的是,当前,金花镇正着手利用好原闲置宅基地,吸引投资,以种植红豆杉、杜仲、黄连、厚朴等名贵林木为主,为全镇后续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春风村地处边远,自然环境、自然条件都很差,但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以苦干、实干加巧干的工作理念,走出脱贫致富的道路,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启发。”让向军高兴的是,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春风精神”的指引下,不断更新观念、破解难题、爬坡上坎,目前,全镇7个村的特色产业已初见成效,得益于此,“异地安置的3个村人均年纯收入达10000元,其他4个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500元”的目标即将实现。而方兴未艾的养殖场、猕猴桃、笋用竹等产业,让大家对未来更是充满希望。
新闻推荐
绵竹市地税局高度重视二手存量房交易的税收征管工作,自“二手房交易核定计税价格软件系统”11月10日在绵竹市政务中心地税“窗口”启动以来,房产价格评估及申报系统运行良好。到11月20日10天之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