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版
“心理重建,任重而道远。除了党委和政府的努力,让我们每个专业机构也立刻行动起来!在爱的国度里,即使地震,也不会产生心灵的废墟!尽我们的力量,让世界少一份遗憾!”
——一位心理志愿者的呼吁
□本报记者 林涛
面对特大地震、泥石流、暴风雨等自然灾害,无论是亲身经历者还是间接感受的人,都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如何尽快走出阴影,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7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舟曲县教育局、绵竹市教育局发起,在世界宣明会、上海增爱基金会、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支持下,“甘肃、青海、四川三地灾后心理辅导交流会议”在绵竹举行。三地灾区一线心理辅导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展示灾区特殊的“救心”活动。
让教师成为心理服务中坚力量
连线:刘飞(舟曲圆心曲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志愿者)
教师是灾后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也是灾难的受害者,通过心理疏导和心理培训,他们就会成为灾后心理服务的中坚力量。
由于失去校园、家园和亲人,很多老师灾后出现明显的身心反应:情绪不稳、易激动。他们来参加心理学培训主要是为了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减轻创伤后的反应,因此,心理援助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对当地的受灾教师进行积极的干预,帮助他们抚平灾难造成的心理创伤,寻求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效利用自身资源,开展灾后心理自救工作。
心理援助主要通过集中讲座和团体活动的方式。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两种方式的培训效果比较有限。所以,在舟曲的骨干教师培训中,无论是集中讲座还是团体活动,安排2-3名专家进行现场督导,处理应急情况,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构建自上而下的心理援助体系
连线:苏晓妍(西宁市昆仑路小学心联小屋负责老师)
在绵竹市心理教育指导中心,我迎来为期一天半的阿德勒咨询技术工作坊以及一字识人笔迹心理分析工作坊学习的机会,这是我此次学习最为期待的培训环节,我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老师,而这样的培训无疑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常言道“字如其人,心手相连”。写字时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能反映出每个书写人独特的个性。心理专家说,通过笔迹可以洞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通过笔划了解人的心理,用笔迹“一字识人心理分析”,倡导“打开笔迹领悟人生,改变笔迹成功人生,观照笔迹智慧人生,分享笔迹幸福人生”的理念,开启笔迹识人、育人、用人、慧人新途径。相信这次培训带给大家的收获是非常大的。
玉树灾后重建时期是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的关键时期。目前,震后心理援助工作已经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运作体系,这个体系将依托政府,吸纳教师、村干部、妇联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诸多群体,在玉树灾区展开系统的心理援助工作。
探索中小学心理教育新模式
连线:洪军(绵竹心理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受“5·12”抗震救灾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我们自己也成了志愿者,以志愿者精神报答、感恩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持。
“5·12”大地震后,中科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绵竹工作站建立,绵竹市的心理教育工作从此起步。从2008年的中科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帐篷工作站,板房工作站,到后来的中科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绵竹工作站,再到2009年的绵竹市心理服务中心,2011年的绵竹市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经过不断探索,如今形成了以绵竹市心理教育指导中心为核心的中小学心理教育模式。
新闻推荐
传递关怀 问道基层 服务发展 绵竹市“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望闻问切”重实效
在剑南镇调查研究?慰问老党员。在绵竹市政务中心调查研究。【镜头实录】镜头一:“‘组织部长下基层\’这项活动真好!今天我们见到娘家人,积压的委屈可以向组织倾诉,困惑也可以跟部长们说出来,现在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