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新闻 广汉新闻 什邡新闻 绵竹新闻 中江新闻 罗江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德阳市 > 绵竹新闻 > 正文

夜色中清平群众自得其乐尹强摄清平磷矿职工在高桥附近

来源:德阳日报 2011-07-06 22:37   https://www.yybnet.net/

夜色中,清平群众自得其乐。尹强 摄

清平磷矿职工在高桥附近登车出山。

三江村应急避难场所准备细致。

前几天的强降雨让不少人为地处山区的绵竹清平、金花等乡镇捏了一把汗,值得庆幸的是,虽然降雨量远远超过去年“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期间同类指标的峰值,然而,暴雨造成的损失却远远低于去年。从4日至5日,降雨渐渐停了下来……

清平乡场镇:和谐安宁大家园

7月4日黄昏时分,一抹夕阳终于给连续3天的暴雨天气暂时画上了句号,连续的暴雨冲走了清平乡街头的尘土,晚风轻扬,雨后山区的空气无比清新。

横贯街道的一个小渠里,流水已经由暴雨时浑浊的黄色变得清澈起来,连续几天被暴雨禁锢在家中的孩子,终于有了玩耍的机会,情不自禁的玩起了水,不时引来大人温和的喝止。晚饭后散步的人们,三三两两的散落在绵远河防洪大堤上。

随着夜幕的降临,这个山区小镇最大的居民小区——幸福家园的广场上亮起了明艳的灯光,欢快的乐曲声开始在夜空飘扬,分散在各处的人们在音乐声中汇聚。广场的中间,伴随着悠扬的舞曲,踩着明快的节奏,几对舞者翩翩的舞步扯动着旁观者的视线,广场四周,更多的人或聚在一起聊天,或坐在椅子上观望。坐落在广场右上角的幸福家园76号楼,每个房间的窗口灯火通明,不时有进进出出的人,这是清平乡政府的食堂和临时接待处,进出的都是乡镇府和绵竹有关部门临时抽调前来参与防汛工作以及蔺家坎城乡综合体建设的工作人员,几天的暴雨让他们一刻也不得空闲,因此,就餐的时间也比一般的群众晚了许多。门口,不时有群众和自己熟悉的乡干部打着招呼……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和谐、安宁,只有道路两旁低洼处,依然整齐堆放的沙袋,才让人想起,那是连续三天的暴雨留下的痕迹。 

特约撰稿  尹强

汉清公路上:群众安全大转移

记者看到李勇江时,正是7月5日11时50分,在汉清路高桥段,这位昊华清平磷矿的干部和数十名群众聚集在路旁,耐心等待企业安排的专车。约20分钟前,他们的部分同事分乘两辆客车经过刚刚平整好的一把刀开往绵竹市区,在那里,企业已为他们安排好了食宿。

“按照我们企业事先做好的预案,在这几天这种天气情况下,企业职工除了小部分留守的,都要撤出来。确保安全。”李勇江说,企业第一批200多人已安全撤出,现在还有300多人正陆续往外撤离。“现在路还没有完全通,我们在企业的统一安排下,通车的路段有车坐,不通车的路段大家就走路。山上只有几十个留守人员。”

跟随着清平磷矿职工向山外转移的还有部分群众。在小岗剑被山洪毁坏的路段上,抢险的挖掘机轰然作响,奋力向前推出一条路。往外撤离的群众背着简单的行李,在巨大的泥砂堆上沿着浊浪滚滚的绵远河蜿蜒下行。“我们今天早上8点过就出发了,步行,不算好累,要是还像昨前天那样下大雨就麻烦了,很多地方根本没法通过。”一位姓陈的群众边走边和记者搭话。

下午,已经快1点了,又一批清平磷矿职工在高桥附近排队登上企业专门安排的客车。此时,正是午饭时间,绵竹市交通局抢险队的抢通进度却没有完全停下来,一些员工手里端着刚刚送上来的盒饭,快速吃起来,一些员工则仍然操纵着挖掘机,坚守工作岗位。

本报记者 谢晓斌   

金花三江村:避难场所很安全

“前两天的雨好大哦。不过我们还是不怕,有啥子问题,我们可以跑到村委会去,那里有房子给我们住,很安全。”

下午3时30分,金花镇三江村的集中居住点,几名群众正坐在家门口谈天说地。他们所说的“房子”是指三江村村委会旁一幢红顶白墙的板房——临时避难场所。

“昨天,我们都在这个房子里住了一晚上。”村民魏纪华老人说,按照村上事先的安排,他住的是2号房,同住的还有其他老年人:“都来适应一下,免得到时候急着过来连地方都找不到。”

前几天的暴雨让金花镇和三江村的干部都绷紧了弦,三江村境内的卞家坪地质灾害危险点让人很不放心。为确保地质灾害危险点附近的30多户、100多名群众在紧急状态下的安全,临时避难场所早早建好,每个房间里、床和被褥准备齐全。村干部还事先为每个群众安排好了房间及床位,确保紧急情况下有序转移。“天气预报说,这两天还有暴雨,从昨天开始,我们村里的地质灾害监测员增加到了5个,密切关注卞家坪的情况。”三江村党支部书记赵忠银说。

“我们全镇有4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广,其中有4个涉及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金花镇镇长张坤友说。据了解,为确保全镇安全度汛,金花镇提前做好了预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演练,家家户户张贴“明白卡”,镇干部带头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相关工作一丝不苟。

4日晚上,三江村临时避难场所又装上了避雷针。5日上午,金花镇的监测员又参加了一次培训……应对可能暴发的山洪泥石流,准备工作细致入微。

本报记者 谢晓斌 

新闻推荐

灾后心理重建:一切从“心”开始

3版“心理重建,任重而道远。除了党委和政府的努力,让我们每个专业机构也立刻行动起来!在爱的国度里,即使地震,也不会产生心灵的废墟!尽我们的力量,让世界少一份遗憾!”——一位心理志愿者的呼吁□本报...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夜色中清平群众自得其乐尹强摄清平磷矿职工在高桥附近)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