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代表观看记录地震的图片。 仲启飞 摄实习生仲启飞通讯员周静
行走体验 此地旧貌换新颜
上午8点30分,代表们来到了绵竹市文化馆,观看震后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图片展览,现场体验了年画的绘制和印刷过程——这是他们感受新生绵竹的第一站。在地震图片展览中心,工作人员重点介绍了地震当时的灾情和场景、抢险救灾的动人故事以及恢复重建的成果。而随后年画馆展示的年画制作过程,让代表们感受到绵竹年画的独特魅力,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大家亲自上阵绘制年画,并将自己的作品保留下来作为纪念。
走出年画馆,来自江苏南京的特警张磊很有感触,这是张磊第二次来到四川,和之前参加灾后抢险相比,此次行程让他感受到了家乡援建给绵竹带来的大发展和绵竹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勇气、毅力。
青山绿树、蓝天碧水,风景如画的村民安置点,花果芬芳的农业产业园……行走在绵竹的城市和乡村,目睹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江苏、广州、宁波、海口、云南等地的代表感触良多。广州特警支队长谢庆国时刻牵挂着绵竹,他激动地告诉记者,2008年5月13日下午6点他就带着特警们到达绵竹展开治安巡逻和秩序维护。当时的绵竹满目疮痍,三年之后的绵竹变化太大了,让人感到震撼。刘绍良,某集团军陆军航空兵大队飞行员,曾参与了绵竹“5·12”抗震救灾和“8·13”特大泥石流的救援工作,对于当天的绵竹之行,他同样感到很震撼:“没想到,三年之间,绵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因为有你们的救灾和援建,才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无论什么时候,绵竹都欢迎恩人们回来看看,这里的家门永远为你们敞开。”看到代表们来绵竹“探亲”,村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亲切座谈 他们“放不下”绵竹
23日下午,代表们参加了“5·12”特大地震三周年“重返灾区,感受巨变”座谈会,和绵竹市党政重温了在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中结下的友谊,祝福今后的绵竹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部队英模代表刘俊明、公安特警代表李京生、江苏卫生代表朱昆鹏、志愿者代表唐荣等在座谈会上谈了很多对于绵竹的看法,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大家无一例外地对绵竹 “放不下”。
“人虽然离开了,但心始终牵挂着绵竹。”看到绵竹志愿者队伍从无到有,从有到声名在外,志愿者代表唐荣很高兴,他说,自己从来都没有把绵竹淡忘,对绵竹已经充满了感情:“我特别希望绵竹的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事业蓬勃发展,继续传递爱心。”江苏卫生代表朱昆鹏关心的重点也有鲜明的职业特征:“灾后绵竹的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已经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下一步,要加强人才培养,以充分利用出色的硬件条件,更好地发挥各种公益设施的功效。”
震后不到3年,绵竹已从灾难中坚强挺立,在废墟上毅然崛起,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在对口援建中,江苏援建大军用江苏之爱、江苏之力、江苏之智,帮助绵竹重建家园,书写了灾后重建的宏伟篇章。
“早就听说绵竹在灾后修建得很漂亮,没想到这么美!光看照片就是一种享受了。”4月下旬的绵竹,风景秀丽,在“三馆三中心”灾后重建陈列室里,看到眼前的一幅幅实景图片,来自江苏南京的特警张磊说。
4月23日,曾参与“5·12”特大地震抢险和援建的各界代表来到绵竹,参加“重返灾区,感受巨变”活动。在“三馆三中心”,代表们参观了绵竹抗震救灾、灾后重建陈列室,了解绵竹年画的悠久历史,亲手绘制年画。在年画村,代表们走进农家,了解村民现在的生活状况。在汉旺地震遗址,代表们深切吊唁“5·12”特大地震遇难同胞,参观美丽的汉旺新城。来到金花镇玄郎村,代表们品尝农家菜,感受村民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4月25日中午时分,上午最后一节课刚结束,绵竹市九龙学校的校园里立即热闹起来,孩子们手持饭盒,一路小跑着奔向食堂享用午餐。四年级一班的李欣雨和班上的同学来得稍晚一些,打好饭菜后,几个人在靠近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