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体育中心。 王义超 摄
金陵雅居安置房。 刘富成摄
官宋硼水利枢纽重建工程。 赵世源 摄
加固后的绵竹景观大道立交桥。 郭利生 摄
年画村农房集中安置点。王义超 摄
玉泉镇桂花村集中安置点。 王义超 摄三年时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重建中的绵竹,从悲壮走向豪迈。
三年前,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伤痛:十余万间房屋倒塌损毁,上万人不幸遇难,经济损失高达1423亿……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很多人曾对未来感到茫然,何时才能恢复昔日的美丽与繁华?5年?10年?
灾后重建的进程伴随着无比的艰辛和无限的荣光。三年来,绵竹市始终坚持以“起立更起跳”的发展理念,以“坚定坚强坚韧不拔,敢想敢拼敢为人先”的新时期绵竹精神,以“重返十强、再造绵竹”的美好愿景,顽强拼搏,艰辛奋斗,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书写了崛起重生的壮丽篇章。
“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将磨难铸成了人间奇迹,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灾后恢复重建千头万绪,但老百姓最盼望、最急需的,还是住房。
棚花村,绵竹市沿山农村旅游的重要节点,曾以年画和刺绣闻名。灾后重建三年里,棚花村以年画产业为抓手,配合新农村建设和沿山旅游开发,高起点规划、统一风格布局,将绵竹年画与川西民居有机结合,新落成的民居已然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亮点。
2010年5月12日,绵竹市近16万户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全面完工,13余万农户喜迁新居,新建城镇安居房、廉租房、公租房近2万套,孝德大乘村、土门罗荣村、金花玄郎村、九龙清泉村、金陵雅居、汉旺新城、孝德新城、广济新城、九龙新城等一批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村、新区、新城相继建成。上千个农村集中居住点不仅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更培育起了互帮互助、温良谦让、勤劳致富的文明风尚。
三年来,突出民生事业抓重建,实现了从满足需求到突破期望的超越。
不仅仅是城乡住房,学校、医疗卫生、敬老福利……民生项目不断刷新着重建速度——
76所设施一流、环境优美的学校已于2010年2月全部竣工交付使用;33个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完工交付使用;21个敬老院、福利院投入使用;87个文化重建项目全面向市民开放;以官宋硼堰水利枢纽为代表的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提前完成,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水保障更加充足。
这些农村以往的“短板”,在灾后重建中“至少跨越了几十年”,并成为当地最安全、最牢固的建筑。
三年来,突出区域改变抓重建,实现了从“交通死角”到重要节点的嬗变。
建起新家园,灾区群众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
绵竹市着眼大交通建设,全市1000多公里农村公路改造、14座大型桥梁加固、乡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全面完工。二环路全线贯通,绵茂公路将横穿龙门山脉,成绵高速复线穿过绵竹境内,至此改写绵竹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成兰铁路建设高速推进,使西南与西北的联系更加紧密。绵竹,正改变着过去“死角”的区位劣势,以交通枢纽的地位和大开放、大合作的姿态融入1小时成都经济圈,占据川西北的门户优势,迎来历史性发展的重大机遇。
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安民、便民、助民、富民——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重建理念,唤起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与激情,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为灾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年来,突出产业恢复抓重建,实现了从极重灾区到经济强县的跨越。
工业挑大梁、农业壮根基、三产添活力。重建中,绵竹市借势发力,顺“市”而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成为产业重建的主旋律。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向世人宣告,绵竹浴火重生!
依托江苏现代高效农业园,绵竹市着力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打造的生猪养殖、绿色蔬菜、优质粮油、经济林木、食用鲜菌“五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已带动该市 20万亩农田产业结构调整,193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成立,新增土地流转11052亩,农民年收入稳步增加。
经济开发区新引进项目27个,到位资金近40个亿,绵晟药业等8家企业已建成投产,绵竹跻身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
新建和完善以恒大国际商贸城为代表的建材、机械等各类专业市场31个;充分发挥剑南春的优势力量,整合资源,倾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西部第一酒城”;以江苏工业园、无锡工业园为代表的绵竹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该市技术创新的火车头,产业聚集的风水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完成双忠祠、剑南老街等具有绵竹独特文化传承的重点工程,以打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带动沿山开发,汉旺地震遗址、九龙生态古镇、土门玫瑰温泉为骨架的沿山旅游线路已成雏形。以现代物流和旅游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是绵竹经济新的增长极。
这张圆满的答卷,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生动展现;是一个政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伟大实践;凝聚着7600万江苏人民的大爱深情,凝聚着绵竹干部群众辛勤的汗水。
“2011年重返四川省十强县,2012年再造一个绵竹,2015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奋斗的目标已经锁定,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绵竹,正以超常的勇气和信念拓展新形势下“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区位一体化联动发展的创新之路。
瞄准打造成德绵高科技产业带上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城市的目标定位,与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相结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中心,与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结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把握城乡统筹发展,与增强镇域经济实力相结合,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力实施“一心三轴五重镇”的“135”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不断催生和培育独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小城镇成长,加快交通要道的产业聚集,拓展发展平台;
立足凸显发展优势,与均衡发展相结合,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着力构建“内通外畅”的现代交通新格局,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更加主动的态度,主动接受德阳、成都的辐射带动,努力成为成德绵一体化中的重要增长极。
历经旷世之灾,绵竹依然美丽,依靠着党,依靠着祖国大家庭,依靠着社会主义制度,绵竹在白纸上画出最美的蓝图,在废墟上建起最美的家园,欣欣向荣的美好明天等待着乐观奋进的绵竹人。
本报记者 汪巧
新闻推荐
(记者肖盛雄)5月11日下午,“海外侨胞聚焦灾后重建美好新四川活动”代表团一行来到德阳市参观访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邓国建陪同,并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海外侨胞表示热烈欢迎,对海外侨胞给予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