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文化馆编排的舞蹈《鸡公车圆又圆》在石刻公园为群众演出
在2011年旌阳区第四届机关职工迎新年登山活动中,区委书记杨建明同志冲向终点
旌阳区区长王箭同志参加体育日登山活动
旌阳区工农街道金江街社区文化室
政协委员视察德新镇龙泉村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化电影放映设备
新落成的德新文化站成为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良好场所
灾后新建的旌阳区新中镇龙居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灾后维修完毕的龙护舍利塔“灾后重建要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书屋建设相结合。要统筹考虑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在解决群众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做好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基础设施的长远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文化体育事业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推进旌阳新农村建设。要优化建设质量,优化服务功能……”
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中,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均遭不同程度的创伤,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公共文化设施、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村(社区)文化室等文化设施严重损坏,公共文化设施受损面积2645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2687万元。全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损毁严重,受灾面积890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2766万元。旅游业受灾建筑面积7316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4679.7万元……
震后不到一个月,抢险救援告一段落后,旌阳区委、区政府迅速将文化、旅游、体育事业的恢复重建和其他重建工作一样提上议事日程,在“四结合”、“两统筹”、“两优化”的指导思想下,一系列措施有序实施,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以灾后重建为新的起点,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2011年,德阳市各项重建任务将全面完成,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也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领域。从遭遇特大地震灾害到及时抢险,再到全力恢复重建,齐心协力的重建者们将一股股无形的力量化为一个个有形的具象,用繁华抹平了疮痍。三年的春秋代序,旌阳区的文化旅游体育事业经历了很多,收获得更多……
□本报记者 谢晓斌
应对灾害——信念坚定,临危不乱
“在重大灾害面前,局党组号召全体干部职工要保持镇静,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众。领导干部、共产党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守工作岗位,履行好职责,为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2008年5月13日凌晨,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全体干部职工收到了上述内容的短信。这条以该局党组名义发出的短信以“特殊文本”的方式鼓励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工作。而事实上,救灾工作在特大地震发生后的半个小时内就进入了部署阶段。
按照旌阳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地震当天的14时50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召开紧急局务会,启动“应急预案”,对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安排,并成立两个工作组立刻赶赴乡镇受灾一线了解灾情。15时20分,旌阳区文管所一行4人赶到孝泉古镇,在德孝城、三孝园、清真寺等地了解震后文物损毁情况。紧接着,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将抗震救灾行动部署及文物受灾资料以短信的方式,及时上报到上级文化局文物科和考古所,并通过市局上传给四川省文物管理局。
为更好、更快地应对灾害,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局还迅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指示,采取多项应急措施,并对工作组在乡镇受灾一线了解到的受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避免余震可能对人员造成的伤害,各部门负责人对局办公楼和职工宿舍进行了仔细检查,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二楼文化馆办公室地面、墙体都有较大裂缝,当即安排文化馆职工到一楼临时办公,余震时方便人员的疏散和撤离。
与此同时,局干部还及时了解职工家庭受灾情况。家在绵竹市的职工杨川和冯丽娜分别遭受房屋倒塌、亲人失踪和受伤的重创,一度陷入痛苦和绝望之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局领导立即通过短信鼓励他们一定要振作起来。“大家庭”的温暖感动了受灾职工,他们用极短的时间安排好家里的事情便回到工作岗位,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整个抗灾过程中,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全体职工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坚守工作岗位,成为抗震救灾中难以忘记的场景。
增添力量,给受灾群众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确保他们临危不乱——文体部门的特殊作用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区文化旅游体育局迅速开展灾后文化抚慰活动,组织“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文艺创作活动。从5月22日起,创作人员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收集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等创作素材,拍摄抗震救灾中的感人图片。德阳全市第一支赈灾电影放映队组建起,他们精心组织了一批具有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特点的影片,多次到受灾群众安置点免费放映,取得良好效果,重振斗志的群众迅速投入到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工作中。
参与救援的同时,按照区委的要求,该局还抽调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到工作组和救助站工作,并迅速开展慰问捐款活动,救助受灾群众。地震当天,该局就筹集到捐款1万余元,另有13名党员积极交纳特殊党费3700元。
呵护“财富”——激情涌动,不分昼夜
恢复重建——文化无形,励志安民
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灾后重建项目共30个,计划总投资12454万元,涉及文化、文化遗产(文物)、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市场、精神家园、体育和旅游等7个方面。
早在抗震救灾工作基本结束后,旌阳区委、区政府就迅速将工作重点转入灾后重建。根据全区文体基础设施受损情况,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组织精干力量编制了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灾后重建规划。2009年9月,根据全区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再次对全区重建项目规划进行优化和完善,并列入了《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实施计划(中期调整)》。
预计到今年8月,全区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完成。此外,澳门援建的区文化中心项目将于今年9月完工。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工程的有效推进,加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有序实施,极大提升了农村文化阵地质量,完善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保障。“就拿我们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来说,每个村都有一个篮球场,这很关键,村民可以在这里打球,可以开会,还可以跳舞健身,说得上是一坝多用。另外,我们的农村也有了健身路径,每次看到村民们在健身路径上锻炼时的那种悠然自得的情形,我们就会感到一种欣慰。”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的干部说,阵地建起来了,基层文化骨干培养好了,群众文化已开始变得越来越红火。
文物项目的重建也在加紧实施,效果明显。“我们在及时做好文物抢救性维修的基础上,遵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针对受损文物分别进行灾后维修工作,尽全力保护好这些宝贵的财富。”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局负责文物维护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孝泉镇三孝园龙护舍利塔维修项目于2010年4月动工,2010年6月中旬,在龙护舍利塔维修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大量带有“孝街”等铭文的青砖,经省、市文物专家现场勘查、清理发掘,认定发现了宋代“孝街”遗址。“孝街”的发现是四川宋代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此发现高度重视,要求切实做好“孝街”保护工作。文物专家建议部分调整《孝泉龙护舍利塔维修项目》设计方案,对“孝街”采取展示性保护措施。龙护舍利塔维修工程于今年2月顺利完工。
此外,姜公坟·姜孝祠、清真寺、武圣宫等文物保护单位的灾后维修工程将于今年陆续完工。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市场、精神家园、体育项目和旅游项目的重建工作都将于今年9月底之前完工。
重建项目修复的同时,旌阳区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安民活动。2009年至2011年,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每年春节前都开展文化“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基层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2009年除夕,温家宝总理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时,为德新镇新玉村的川剧座唱、猜灯谜、篮球比赛、舞狮灯、摸福等新春文化活动所吸引,并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和灾区群众提前过了一个热闹的传统佳节。
美好家园建起来了,经济发展得更快了,文化素质的提升也要跟上。作为激发群众创造活力的手段之一,2010年,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局还征集文学作品近百件,编辑出版了文学作品集《如歌的旌阳》。“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的文化活动,能不同程度地展现群众的创造活力,精神面貌好了,他们就能更好的投入本职工作,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共建更加和谐的社会。这是一举多得、良性互动,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对此,旌阳区委、区政府领导和文体部门的干部职工众口一词。
初夏时节,孝泉镇龙护舍利塔灾后重建项目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过不了多久,这个项目即将完成,再显其独有的宝贵价值。不只是业内人士,就连当地很多群众都知道,舍利塔是个“宝”,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曾经在特大地震中“受伤”的舍利塔几乎失去迅速重建的机会,而正是旌阳区的领导对这个“宝贝”的重视和一腔热情,才换来了它的重生,为旌阳区保存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特大地震后第二天上午,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就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同时还成立了抗震救灾应急分队。领导小组赶赴重灾区柏隆镇、孝泉镇察看灾情,抗震救灾应急分队也深入到孝泉镇、新中镇、和新镇等受灾一线了解灾情,组织干部职工参与救灾。走访中大家发现,地震给旌阳区的文物造成了较大程度的损毁,其中三孝园龙护舍利塔损毁较重。舍利塔的恢复重建怎么办?正当大家心急如焚之际,一个“本不是机会”的机会来了。
2008年5月28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琼等人赶赴德阳考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灾的情况。为了让上级部门了解旌阳区的灾害损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的领导硬是把童明康一行“拽”到了当时只是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孝泉镇龙护舍利塔现场考察。听了对舍利塔的介绍后,童明康当场表示,舍利塔的价值很大,并立即指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口技术支援舍利塔灾后重建。
为群众保护好文化财富,旌阳区做出了很多努力。
在进一步了解灾情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多次深入各乡镇,统计文化、体育、旅游基础设施、文物保护单位的损毁情况,并组织摄影人员深入灾区拍摄灾情图片,分别以文字资料、图片的形式上报省、市有关部门。
发现三孝园龙护舍利塔损毁较重后,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及时和孝泉镇沟通,由该镇政府发布了禁止游客进入三孝园的通告。6月至8月,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及省、市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旌阳区顺利完成了对龙护舍利塔的震后抢险加固维修。同时,知青楼、清真寺、姜孝祠等文保单位的抢险加固工作也相继完成,有效防止了次生灾害的发生,为进一步的修缮打下了良好基础。
只要是维护群众利益的工作,干部员工都抢着干。郑辉——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副大队长。特大地震发生后,他多次主动请缨,要到受灾严重的第一线。5月13日,局里抽调郑辉到旌阳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物资配送中心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入库、出库的指挥协调工作。到指挥部报到后,郑辉给局领导发了一条短信——决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一定服从安排,勤奋工作,为灾区人民多做实事,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请组织放心。
由于人手不足,在物资配送中心后勤保障组,郑辉既是看管员,又是搬运工。不仅负责物资入库、出库的指挥协调,还主动帮忙装卸、押车。“郑辉干活就像玩命。整天不回家,睡在仓库里,每天只休息2到3个小时。”旌阳区计生局宣传科科长邱路元说
由于长时间劳累,郑辉终于给累倒了。5月19日下午7点左右,郑辉刚准备吃晚饭就接到通知:医院需要紧急调用帐篷。见搬运工人们都还在吃饭,郑辉便决定自己搬,刚扛上身,就觉得喉咙发痒,一阵咳嗽后,竟然咳出血来,被中心紧急送往医院检查,确诊为劳累导致的上呼吸道扩张、血管破裂,必须静养,否则无法止血会带来生命危险。但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后郑辉就急着出院了,虽然医生在病历上注明休息一周,并口头要求静养一个月。
我是一名党员,越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越是应该冲锋在前——郑辉的话朴实而有力。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总工会分别授予郑辉同志“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光荣称号。
亮点细数——硕果累累,惠泽民生
2009年,旌阳区文化体育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该中心总投资3000余万,占地32.74亩,填补了旌阳区长期以来无大型文体公共基础设施的空白。
2010年11月,澳门政府援建的旌阳区文化中心破土动工,占地6887.6平方米,总投资为1584万元,集文化活动、图书阅览为一体。
2010年5月,旌阳区全民健身中心动工,总投资800万元,内设乒乓馆、健身馆、体操馆、国民体质监测室等,即将竣工。
“5·12”地震后,旌阳区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纳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到今年9月底,该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将全部建成。
旌阳区积极开展文化先进乡镇创建活动,孝泉、扬嘉、天元、柏隆四个乡镇被评为四川省先进文化乡镇。
旌阳区已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4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52个,在38个行政村建成了农村书屋, 24个行政村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60个行政村建成了农民健身工程,建成全民健身路径16条。
2008年以来, 旌阳区共争取村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75万元,全区农村村级文化体育服务网络架构正逐步形成。
2008年以来,旌阳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其中举行大型文化活动就有30余次,各乡镇、街道办举办群众文化活动达400余场次,区文化旅游体育局还编辑出版了共30万字的优秀文学作品集《如歌的旌阳》。
旌阳区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全区有文化娱乐场所176个,另外,工艺木器厂和木雕、根雕、根艺加工制作业逐渐兴起,形成以工艺木器、木雕根雕为支柱的民营文化产业群。
在“5·12”地震灾后受损文物抢救性维修中,旌阳区共投入60万元。积极实施文物灾后重建工程,精心编制重建规划,文物灾后重建共落实中央补助基金2460万元。
截至2010年底,孝泉古镇旅游区的恢复重建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到2890万元,阳安大道等主要街区的风貌整治已经完工;文物类景点的修复工作主要是孝泉龙护舍利宝塔、姜公坟姜孝祠、清真寺等项目,累计投资已达到1560万元;总投资将达2000万的德孝城文化园区建设已结合德孝城创建国家A级景区工作,于今年初全面铺开。
截至2010年底,将沿山公路旅游产业带打造成绿色休闲观光度假走廊的相关规划已经编制完成。2009年,完成环市区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产业带相关规划,目前该区域内农业休闲旅游经营单位已达40余家,年接待游客达70余万人次。
截至2010年底,全区农家乐户数达70家,总占地面积达62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达9700万元。目前已有省级二星级农家乐2家、三星级农家乐4家、四星级农家乐2家。
2008年以来,旌阳区因势利导开展了“双东赏花节”、“和新长寿风情——辣椒节”、“孝文化旅游节”三项民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2010年度,旌阳区完成旅游总收入4.03亿元,旅游总人数达94.28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91亿元,国内旅游总人数64.9万人次)……
本版图片由旌阳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提供
新闻推荐
李长福:努力圆个“猪倌梦”想法攒钱+3年挣10万+规模养猪=幸福
在李长福的心中,养猪和幸福有着太多的联系。绵竹九龙镇清泉村异地安置小区旁的坡地上,一大片被铁丝围着的栅栏内整齐排列着一排排大棚,这是江苏援建绵竹的生态发酵床养猪场。沿着养猪场往上走,一片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