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长福的心中,养猪和幸福有着太多的联系。绵竹九龙镇清泉村异地安置小区旁的坡地上,一大片被铁丝围着的栅栏内整齐排列着一排排大棚,这是江苏援建绵竹的生态发酵床养猪场。沿着养猪场往上走,一片油菜地中也有一个养猪场,相形之下,条件简陋、规模较小,这便是清泉村村民李长福的养殖场。“总有一天,我的养猪场也要变得大起来。”20多岁的小伙子李长福暗暗对自己说。
文/图 本报记者 谢晓斌
小伙子钟爱养猪
“5·12”特大地震之前,李长福从部队退伍后,在绵竹市的一个公路收费站上班。没过多久,他却毅然辞掉了这份安稳的工作。“我特别喜欢养动物,尤其是养猪。”李长福喜欢用动物来指称“猪”这个通常人们用“家畜”来指代的概念。阅读相关的书籍、看相关的光碟,经过一年多的前期准备,2007年,李长福便开始了自己的养猪致富之路,拿出自己积攒的6万元钱办起了养殖场,养殖规模近80头。经过精心的“伺候”, “猪宝贝”们一天天长大变肥。“我记得,2008年才进入5月,那些猪差不多就长一百七八十斤了,很快就要出栏见效益了,没想到这个时候,特大地震发生了。”李长福清楚地记得,突如其来的灾难将猪舍夷为平地,“猪宝贝”们有的被砸死,有的被砸伤,还有很多则满地乱跑,场面相当混乱。一番忙碌控制住局面后,李长福才发现几十头猪的“口粮”因地震出现了短缺:“只有7口袋面了,还不够它们吃一天。当时那种情况下,人都要到处找吃的,肯定顾不上猪了。”严峻的现实面前,李长福最后只能果断地低价出售了本可以赚一笔钱的猪,粗略一算,亏了几万元。尽管困难重重,心有不甘的李长福还是留下了7头母猪,为自己下一步发展生猪养殖“留了一手”。
“过渡期”潜心积累
“地震后亏损太大,现在没有资金,规模上不去,加上前两年市场情况不太好,但这只是个过渡期。”李长福相信,自己的养殖业以后肯定要做大,现在需要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完成一个必要的资金积累。
李长福的自信来自几年来从事养殖业的经历和通过网络、市场得到的相关信息,尤其是随着灾后重建的推进,江苏的一家大型的肉类加工企业入驻绵竹,这让李长福深信,生猪养殖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发展的空间很大。而且,为加速灾后农业产业恢复重建,绵竹市还出台了关于扶持生猪养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鼓励相关部门、科普示范基地和广大农户共同建设生猪养殖场,对建设标准化规模猪场的补助也作了详细规定。
“我现在还处于观望状态吧,没有资金的时候就先把方向看清楚了,有资金后就及时投入,靠生猪养殖来致富、盈利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李长福给自己定的一个具体目标是,未来3年内挣到10万元,完成资金的积累,为自己的养猪事业打好基础。
为了完成资金积累,李长福正尝试开拓其他渠道,实行“多元化战略”。眼下,他觉得辣椒种植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就准备先拿出家里的3亩地来试种,如果一切顺利,每亩地年收入上万元很正常。除了辣椒种植,李长福最近又开始考虑养殖肉牛,他觉得,这也是个生财之道。
对于自己的攒钱计划,李长福很有信心,因为他自觉已经做足了准备,而且很善于学习新知识。从长远上讲,3年后,李长福将重返养猪这个行业。而这个过程中,这个小伙子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攒钱。“从为现实做计划,到计划走进现实,努力的过程和结果,这都是一种幸福。”李长福说,自己所做和想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在建筑工地干活的父母,为在九龙镇绣十字绣的妻子,也为他们将来的孩子。
新闻推荐
巩开斌说,环境好了,才能留得住更多的游客。走进绵竹市清泉村村委会,“感党恩凝聚博爱,安民居建设新村”的墙贴立即映入眼帘。在清泉村,记者听村民说得最多的是“感谢”。对于感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