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在旌阳区科技特派员服务新农村启动暨食(药)用菌种植技术培训会现场,来自省农科院、省林科院、四川农业大学以及旌阳区的10位专家被聘为旌阳区科技特派员,以此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依靠科技实现增收致富的能力。图为国家药用菌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郑林用正向与会者传授食(药)用菌种植技术。尹恒 本报记者 蒋文戈 摄
(任红英 记者 孔季虹)正是植树季节,当人们的目光聚焦在各种形式的植树宣传时,有一支默默无闻的队伍一如既往地忙碌着,他们活跃在山里,营造了一片又一片的树林,封育了一座又一座的山丘,这支由绵竹市国营林场职工和农民工近50人组成的造林队伍,驻扎在清平乡境内的水坪工区(云湖国家森林公园),他们每天都要前往那些没有树木甚至连杂草都不生的陡峭荒坡,栽植树苗,加快灾区生态植被修复工作,让一片片荒坡恢复绿色。
据介绍,生态植被修复在2010年就由绵竹市国营林场组织完成,涉及清平乡境内的水坪工区(云湖国家森林公园)、黑洞岩、韩家大坪与九龙镇境内的清水河工区。但去年的“8·13”特大泥石流,冲毁了部分栽植的幼苗,冬季的严寒天气,又造成部分苗木死亡。为尽快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筑起绿色生态屏障,林场职工冒着初春的寒风、踏着山坡残余的积雪,从今年2月下旬就开始补植。被损毁地方的山体是贫瘠的,很多地方全是石头,大多数地方只有石块里渗和着少量的泥土,为了提高植株的成活率,他们在条件差的地方种下刺槐苗,条件稍好的地方则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功能需要选择相应树种。尽管由于作业条件艰难,一天下来,一个人大约只能栽植树苗100株,但这些造林员仍然不懈努力,加快灾区生态植被修复,确保早日让这里“山变绿、水变清、天变蓝。”
新闻推荐
看一看乡亲在自己修的房子里住得好不好,这是唐宏最关心的事。“最大的心愿,就是到援建的房子那里看一看。”这段时间,曾任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绵竹项目部经理的唐宏特别忙,但听说有机会到绵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