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后的绵竹遵道镇棚花村。本报记者 程果 摄
绵竹九龙镇的九龙游客中心。本报记者 程果 摄五月将至。每年的这个时刻,对绵竹,对每一个绵竹人而言,百味俱全。那段还没有远去的过往,时不时还会在我们的心里揪一把,痛彻心肺。
回忆过去,更要面向未来。三年过去了,绵竹崛起危难,浴火重生。在“5·12”特大地震三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近期,绵竹市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召开,迈入“后重建”时代的绵竹,开启新的征程。
本报记者 陈昆
“查找差距,解放思想,增添举措,加快发展”。绵竹市委中心组召开的学习会主题清楚。
坐下来谈发展,走出去看发展。为期三天的学习会学习全国和省市“两会”精神,前往成都新津、青白江、广汉学习。一路马不停蹄,一路思索探寻。悲壮过后的绵竹,在新的起点上,走向豪迈。
新津、青白江、广汉,这些地方离绵竹都不远,这些地方绵竹的干部都很熟悉,但此行的震撼和收获,却都是空前。
“新津工业园区”,身上叠加着“四川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谐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四川省和谐工业园区”等光环。园区重点生产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轨道交通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以及生物医药在内的其他材料。“虽然是走马观花,大家的结论却是一致——实至名归。园区走在了产业升级调整的前沿。”绵竹市政协主席代青说。
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的大名大家早有耳闻,但如此真切地近距离审视,对大多数参会人员还是首次。作为我国最大的陆地石油钻机制造业,宏华在德阳重装基地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在猛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多点出击,养精蓄锐,厚积薄发的谋略,更是令大家深受启发。“宏华在遭遇严重金融危机时,主动出击,练好内功,等待时机,我们很受启发,绵竹虽然遭遇特大地震,但灾后重建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基础。”绵竹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荣炳忠说。
青白江区巨石集团、天马轴承有限公司、西江月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园,企业的创新、责任、学习、激情感染了大家,“要学经验,找差距,千方百计把当地经济搞上去。”绵竹市委副书记许飞地说。
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突破,狠抓项目开工,强化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集中,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壮大培育产业集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服务水平,争创管理一流的开发区。
——绵竹市经济开发区负责人
要坚定信心,强化考核,抓好目标任务分解落实。突出重点,做好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做好生产要素保障和协调服务工作。
——绵竹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
将优势转化为实效。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速发展畜牧产业,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环线。以清平乡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绵竹市农工委负责人
要理性分析优势和制约条件,坚定信念,找准突破口,将制约因素转化为动力,明确发展要务。
——21个镇乡负责人
在主攻“工业强市”这一关键上,要继续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重点抓好川西第一酒城、钣金园等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力争引进1-2个大项目。在突出“结构调整”这一核心上,要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企业,推进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城乡一体化”这一重点上,要立足自身优势,激活民间资本,逐步形成“一镇一品”,“一镇一特色”。
——绵竹市长任钊
参观
——互比互学
感受
——机遇大于挑战
新闻推荐
(向松涛记者陈晓霞)为进一步加强个体零散税收的管理,绵竹市地税局从今年初开始采取系列举措促进个体税收社会化管理,取得初步成效。该局首先加强税收政策宣传,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针对个体餐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