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平乡广大党员干部的艰苦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只用一周时间就为清平乡的孩子们搭建起了板房学校,确保了孩子们如期开学。本报记者程果摄2010年8月13日,一场特大的泥石流灾害席卷绵竹清平,经历“5·12”巨大创伤的清平,再次受到沉重打击。在保卫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面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清平延续,在二次重建美好家园中,先锋旗帜在清平飘扬。
危急时刻:
创先争优叫响“清平经验”
清平地处龙门山脉断裂带、塌方等自然灾害每至汛期时有发生。在“5·12”中积累抗灾宝贵经验的清平乡党委,严守百姓生命高于天的神圣使命,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掀起“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热潮。2010年8月13日,清平特大山洪泥石流暴发。虽然灾情巨大,但清平却实现了5400余人安全大转移,创造了抗击特大灾害的“清平经验”。
这天,灾情发生后,清平乡党委以最快速度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机关干部、村组干部和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拉响生命警报,第一时间赶赴最危险处转移群众。广大党员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全力救助群众。乡人大主席刘如松在组织群众紧急撤离时,几次险被洪水冲走;清平派出所党员民警韩顺军数次往返转移群众途中,差点连人带车被泥石流吞没;湔沟村六组组长王永生挨家挨户组织群众转移,直到最后被泥石流卷走,英勇牺牲……
安置阶段:
创先争优夯实战斗堡垒
在灾后重建中,乡党委谋划早,重落实。在2010年10月初,就制定下发了受灾群众安全过冬应急预案,建立了低温预警、物资储备、应急保障、预案启动和终止等各项机制。乡班子成员和部门党员代表组成5支“民生关怀先锋队”,定期走村入户,开展送温暖、保安全的慰问和巡查活动,了解群众特别是特困户、伤残家庭、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的过冬准备情况和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给予救助和帮助,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分库,保证食品、药品、衣被、燃料、取暖设备等过冬物资储备到位,确保在出现极端天气、交通通讯中断情况下,清平乡能就地组织救援和维持生产生活。
2011年1月1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来到清平乡,看望慰问清平受灾群众,并对清平派出所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进行了点评。刘奇葆指出,清平派出所这种立足本职岗位、一心服务群众的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得很好,能够围绕急难险重任务来开展活动,能够结合本职工作,服务群众来创先争优,能够把个人的创先争优和集体的创先争优结合起来,有不少的创造,有内容、有特色、有效果。
重建时期:
创先争优注入不竭动力
刘奇葆书记的点评,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的热情。清平乡党委当即在全乡掀起“学习刘奇葆书记讲话精神、打响重建家园攻坚战”热潮,提出重建美好新家园要始终坚守“高觉悟、高效能、高业绩和形象优”的“三高一优”标准。各党支部和全体共产党员纷纷开展“比战斗堡垒作用、建为民型党组织”、“实践党性、争做群众贴心人”等活动。
在乡党委的推动下和广大党员的带领下,农历大年初三,参与清平灾后农房重建的各支建设队伍就重新投入工作,6个安置点的建设稳步有序推进;负责河道治理和地质灾害治理的各支建设队伍的党员同志们,主动放弃新春佳节与家人团聚,坚持高质量施工;清平学校的建设者们为让孩子们尽快进入永久性校舍学习,整个春节都在工地上度过……
清平的群众经常说,哪里干得最热火朝天,哪里就肯定有党组织的存在和党员的身影。进入灾后重建以来,清平乡党委强机制、抓落实、促保障,将坚强堡垒作用在重建的各条战线中大力巩固,真正成为群众心中最可信赖的“核心”;广大党员干部提素质、强引领、保民生,将先锋模范作用在重建一线中充分释放,被清平群众视为战斗“铁军”,清平的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以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着创先争优的深刻内涵。
石绵组 本报记者 周玲
新闻推荐
“后重建”时代,绵竹产业振兴要破三道题 ——访市委常委、绵竹市委书记兰开驰
记者:绵竹市委刚刚召开了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兰开驰:这次会议,我们学习贯彻全国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并到兄弟县(市、区)考察学习发展经验,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全市上下狠抓发展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