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是清代学者的杰出代表
是百科全书式学者、才子的典范
他
为官刚正不阿
研学勤勉专注
他
关注民生
很接地气
他是“川剧之父”“川菜之父”,他还是整理蜀学文献的巨匠……他是谁?
他就是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藏书家李调元。
在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中,李调元位列其中。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教授王川希望,有更多人了解、研究、热爱李调元,“如此,蜀学方能得传扬。”
人物名片
李 调 元(公 元 1734年-1803年),字羹堂,号雨村,四川绵州罗江(今德阳市罗江区)人,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藏书家。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吏部主事、广东乡试副主考、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员。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相和珅,遭诬陷罢官入狱,遣戍伊犁。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李调元以母老赎归乡梓,造楼,刻书、藏书十万卷,并著述直到终老。
■四川日报记者 肖姗姗
凭一己之力编纂文献学巨著
曾有“神童”之誉的李调元在29岁时中了进士,并从此投身仕途。
为官期间,李调元刚正不阿,曾被称为“铁员外”。他心系苍生,积极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如在广东任学政期间设立书院,注重培育人才,推动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谁料,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相和珅,李调元遭诬陷罢官入狱,遣戍伊犁。
至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李调元以母老赎归乡梓,潜心著述。“因曾参与过《四库全书》的编纂,他得以阅读了大量文献,并将其全部抄录下来。”王川介绍,归乡后,李调元开始辑撰刊刻大型文献丛书《函海》和《续函海》。
《函海》《续函海》收录了大量四川文人的作品,钩沉了四川文化的脉络精髓。“如果不是李调元,杨慎的一些语言文字类著作就会失传。”
《函海》中还收录了我国现存第一部“断域为书”的方言词汇著作《蜀语》,里面记录、考订明末四川方音词语凡570余条,共约万言,非常珍贵。
“乾隆皇帝举国家之力才有了《四库全书》,而李调元凭一己之力,就编纂出如此浩瀚的文献学巨著,令世人景仰。”王川直言。
写菜谱编川剧弘扬四川文化
除了文献学,李调元在文学、诗学、戏剧学、文艺理论方面,也是翘楚。
李调元一生留下了130种著述。他撰《童山诗集》《童山文集》《蠢翁词》等文学作品;著《雨村诗话》《雨村词话》《雨村曲话》《雨村赋话》等诗学、戏剧学、文艺理论作品;他的诗歌,在十八世纪的朝鲜半岛受到了极大的追捧,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一代巨匠还很接地气。
川菜成为八大菜系之一,李调元功不可没。
李调元编刊其父李化楠所撰饮食专著《醒园录》,使之成为第一本川菜菜谱。“其中,融入了李调元对川菜、江南菜等饮食文化的独特见解。”王川直言,“他总结了很多川菜的做法,如腌制卤制等;记录了很多菜式的名字。川菜界根据《醒园录》陆续复原了很多川菜。”也因此,王川称其为“川菜之父”。
李调元还是“川剧之父”。
“在北京、广东、河南为官期间,他用心了解当地戏剧的发展,并改编宋元、明清剧本等,将其创作成川剧带回四川。”王川介绍,李调元编写的《芙奴传》《花田错》《春秋配》等很多剧本,至今都是川剧的经典。
“李调元还组织川剧伶班,身体力行地带着孩子们排练。历史有记载,李调元和他的戏班子在成都、德阳、绵阳等地巡回演出,叫好叫座。”王川认为,李调元着力扶持、大力推动川剧的发展,为四川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称他‘川剧之父’实不为过!”
“可以说,李调元这个被时代挑中的‘文化托命人’,不辱使命。”王川说。
豁达乐观不向命运低头
如今,重温李调元,世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王川认为,首先被推崇的,是李调元对乡邦文化、民族文化的热爱。
其次,就是李调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新疆饱受折磨之后,李调元还能振作起来,积极研学。“被贬斥,被打击,但李调元从未向命运低头。蜀人那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何将李调元留下的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
王川建议,当下首要的工作是将理论阐发做好,“在对苏东坡的推广上,四川大学早就做了《三苏全书》。但李调元的全集还没人来做,他的诗歌、评论的总集,还是空白。这给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课题。”
对于李调元这个重要的地方文化大IP,四川又该如何进一步挖掘?
王川建议,可根据李调元的相关史实,开办一些书院、研习班;根据他的川剧著述,重振川剧,比如将经典剧本《花田错》等进行编排,打造李调元系列川剧作品巡演;根据《醒园录》中的记载,严谨地根据古法去还原川菜菜品;还可开发文创产品,并根据他在家乡的生活轨迹,设计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路线……“这些事情意义非凡。”
寻迹李调元
在全国各地,有很多李调元的历史遗存。四川作为他的家乡,就有数十处。比如:德阳市罗江区有李调元纪念馆、醒园、李调元读书台、墓葬、李氏宗祠敦本堂摩崖石刻、李氏宗祠家规碑等;绵阳市有李调元出生地院落、万卷楼遗址、书冢、读书台。
下面,我们择几处现存的重要遗迹与纪念地,窥探一代巨匠的不凡人生。
李调元纪念馆坐落在罗江玉京湖畔的玉京山上。1992年,当地政府兴建李调元故里公园。1996年,罗江复县后建李调元纪念馆,并于2001年6月正式开放。该馆包括“文峰函海”四李巨型雕塑、山门、诗碑林、环翠轩、桑梓楼和景乐宫等。
醒园是李调元的故居,位于罗江区调元镇,为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罗江进士李化楠(李调元之父)建。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有诗赠李调元:“醒园篇什随园句。”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李调元两度对这里进行扩建。如今,这里有临江阁、坐花阁、大观台、洗墨池、半亩地、清溪草堂、木香亭等。
李调元读书台又名鹡鸰寺,曾是李调元读书学习的地方,位于罗江县调元镇。在此,李调元曾作诗描述了孜孜不倦、刻苦读书的情形,“一灯勤教子,诵读莫辞辛。书是传家宝,儒为席上珍。志高搴碧汉,落笔动星辰。受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李调元进京会试,取得了第二名,殿试二甲十一名,御试第五的成绩。乾隆皇帝钦点他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他的读书台——鹡鸰寺远近闻名。
李调元墓位于绵阳市安州区宝林镇乌龙村,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墓碑上刻着:“大清翰林李公调元之墓”。2019年1月,省政府公布了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调元墓位列其中。
四川日报记者 肖姗姗 整理
新闻推荐
(李昌地记者钟正有)为强化德阳市罗江区新盛镇安全生产月期间的宣传教育工作,近日,该镇举办2020年“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
罗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罗江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