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中的王志强和新疆当地的孩子们。图据受访者
改建前的老宅子。图据受访者
改造后的“青囿瓦舍”。
民宿内的床和灯都是王志强亲自制作的。
王志强以瓦片为“画纸”作画。
他是四川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却在毕业后和朋友成立了静纯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他的创业刚刚步入正轨,却因爱好成为一名国画老师;他是热爱旅行的“独行侠”,也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恰米力克村小学孩子们最爱的“王老师”;他,而立之年回乡下重建农房,却意外成为民宿老板。
“书生玩剑、将军作诗”,古时常为人笑谈“不着调”。但事实却是,创业时,他是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老师,他的心灵国画班学生既有成都的,也有绵阳的;旅行中,他在南疆支教后,又骑摩托从新藏线到川藏线,独自穿越无人区;回乡后,他改造修建农房,大到面包窑、床、沙发,小到墙壁上的挂勾,都是亲自手工制作;而如今,他的“青囿瓦舍”又成为城里人趋之若鹜的民宿打卡地。
他就是罗江人王志强,他是创业者,是支教老师,是旅行者,是梦想改造家……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还在潜心学习金缮修复技术,心中仍有诗和远方。
在记者看来,他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斜杠青年。
重修老宅一次意外的跨界创业
“最初有回乡重修老宅子的想法是因为家人,想把家里的房子修好些,早些接在外漂泊的父母回家,让他们安享晚年。”王志强说,尽管当时的条件并不成熟,但他却执意要修房子,原因很简单,因为“父母在,心才安。”
去年3月,王志强开始着手重修位于罗江区新盛镇双石村的老宅子,他既是农房的设计师,也是参与到建房每个环节的工人。砖匠师傅有事来不了,他就回想前一天师傅们铺路的步骤,自己边琢磨边实践,调水泥河沙、搬石头,从白天到黑夜,靠一己之力铺完了小院的路。木工活儿没做过,他就守在木匠师傅边当助手,看不懂就问,短短时间便摸清了木工活儿的门道,然后靠想象亲自动手制作了家里的床和沙发。喜欢烘焙,他又从网上找来视频学习,自己搭了一个面包窑……这让他身边的人很是佩服:“感觉没有他不会的”。
如今走进“青囿瓦舍”,已很难想象它原来的模样。仔细观察这里的一物一件,无不透露着王志强对生活的热爱。
废墟里的老瓦片被他视若珍宝,洗干净后便成了他的“画纸”;邻居家不要的石磨被他捡了回来,安在自家的院子里磨豆子用;修房剩的边角材料和竹棍也被他合理的利用起来,做成了调料架。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娱乐室的沙发床,那是邻居家的一张老床,当时邻居打算砍了当柴烧,王志强看了觉得有些可惜,主动提出要买下,被他的真情实意打动,邻居便将老床送了他。修复过程中,想到之前木板厂的老板曾送他一对做错了尺寸的窗花,王志强拿出来试了试,安在老床上竟出奇的合适,于是,老床因此又有了新的“生命”,成了娱乐室里孩子们最喜欢的沙发床。还有树枝做的衣架、吊灯,废门板做的画框,老木盆做的碗柜……很多在旁人看来已失去价值的物品,总能在王志强手中变废为宝。
王志强在朋友圈记录着老宅子的点滴变化,这让周围的朋友都期待不已,于是,当老宅子翻修一新时,他便邀请了朋友们来坐客。带着小孩们烤面包,在院子里打水枪,大伙儿用柴灶炉做饭,晚上又围在一起,在星空下弹吉他、唱歌……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被王志强搬到了现实生活中。此后,朋友又介绍了朋友来,朋友的朋友也来了,仅靠朋友间的口口相传,王志强的“青囿瓦舍”意外成了网红民宿,预约源源不断,通常都需要提前一个月才能预定到房间。
也正因如此,当有趣的事情、好玩的事情变成如今有意义的事情时,王志强开始换一种角度看待,决定把民宿长期做下去。
多重身份他喜欢旅行更热心公益
每月1号,王志强手机中的“温暖边疆一对一资助群”会准时收到群消息,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会将打款捐赠的截图发到群中以示公开,这些爱心款项都流向一个地方——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相比民宿老板这个身份,王志强更被人熟知的是老师的身份,他既是心灵国画班的老师,也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恰米力克村小学的支教老师。王志强说,与新疆的缘分,也是因为父母。
王志强的父母很早就在新疆打工,他也跟着父母在新疆生活了十年。“大学才回川,但新疆成了我最牵挂的地方。”偶然间,得知朋友任援村干部的村缺少汉语老师,他果断地答应对方去支教。于是,2017年6有15日,他骑着摩托独行1300公里来到阿克陶县。他穿越独库公路,在一天中经历了四季。“新疆的天气很无常,早上还穿着短袖,中午就得翻越雪山,下午又到了草原,到了晚上,又在戈壁滩上。”说起这些,王志强并不觉得苦,他说这些都是他生命中难得的经历。
在学校支教的一个月里,他不仅是孩子们最爱的汉语老师,也一直尽力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最让我心疼的是,有天学校停水了,孩子们口渴,就直接用手捧着渠沟里的泥沙水喝。”为了找到学校经常停水的原因,他和当地干部一直寻到了自来水的源头,找到了造成学校经常停水的主要原因和解决办法。
转眼就到了离开的日子,王志强又思考着,如何才能长久持续地帮助这里的贫困孩子,于是,他又发起“让爱流动,温暖边疆”活动,并找到首位支教老师到南疆义务支教,还为学校15户特困生找到了一对一资助对象,而这些资助对象中,有不少正是他静纯净文化培训机构的学员们。这样的捐赠一直持续至今。
离开南疆,王志强从新疆骑行新藏线、川藏线回到成都,并去了向往已久的冈仁波济。这是他第二次骑行川藏线,他说,“川藏线就是一条浓缩的人生路,我们经历的狂风、暴雨、断桥、塌方,就像生命中必将承受的困难、挫折、伤心和失望。也许只有经历了狂风暴雨,才会更加想念家的温暖;只有经历了连续上坡的疲惫和崩溃,才能更深刻地感受下坡时的轻松与自由;也只有近距离地感受过死亡之后,才能够看淡生死,从而更加珍爱生命。”
支教、旅行、画画、修民宿,对于王志强来说,过去的都是一种体验和经历,“经历的意义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未来变得更好,与爱同行,与美好相伴。”去年10月,回顾骑行川藏线的经历,王志强写下这样的感悟。
在王志强身上,有着对于青春生活所追求的宽度和广度。不断切换的身份间,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人味儿”,变的是认知,不变是实践。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变革潮头而立的他却一直保持着清醒与自持,他说,他要守住自己的初心。文/图本报记者姜颖汪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嵘通讯员郑全文)近日,因在生产过程中未运行相应的污染物治理设施,罗江区一家私有限公司的违法行为人李某伍被罗...
罗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