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阳区工农街道千佛村文化院坝受到周边群众的热烈欢迎,经常自发举办群众体育活动。 本报记者 邱洁 摄
基层文化阵地到底该怎么建、怎么用,才能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有滋有味的文化生活,才能更加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德阳成功探索一条建设“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的综合服务道路,深入推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了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近年来,德阳围绕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文化院坝建设试点。通过坚持“三个”原则,整合“四类”资源,突破“三大”瓶颈,强化“三大”保障,建成文化院坝331个,初步实现了“文化院坝建起来、演出队伍拉起来、文化活动搞起来、人民群众乐起来”的改革目标,文化院坝正成为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改善基层群众文化民生的好抓手。
坚持问题导向
明确文化院坝建设方向
文化院坝建设,有三大势在必行的原因。
文化院坝建设是巩固和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必然要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阵地、队伍、手段、方法提出了新的考验。推进文化院坝建设,就是要整合资源,增添措施,建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扎实深入开展,不断开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其次,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广大群众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特别是“空心村”“城中村”等现象和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出现,农村文化、道德、社会规范传承出现断裂和“空白区”。
最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越来越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化院坝建设,是培育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近年来,特别是经过灾后恢复重建,德阳初步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在老城社区、居民聚居点等地方,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还比较缺失。
在文化院坝建设过程中,德阳坚持把改善基层群众文化民生、推进宣传思想工作、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开展文化院坝建设的主要方向和目标,进一步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抓住关键环节
扎实推进文化院坝建设
按照“办得到、用得上、推得开、可持续”的工作思路,德阳分三批开展文化院坝建设试点。
在打造特色文化院坝上,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分步推进的原则。制定分类分层分级建设标准,细化3个级别24个建设基本标准,按照建成一批、总结一批、推广一批的思路,将331个文化院坝分3批逐步推进,2014年底全部完成,确保文化院坝合理分布、有效利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面覆盖,不留死角。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当地文化特色,将绵竹市国家级非遗项目绵竹年画,什邡市国学文化、太阳祭祀文化,罗江县三国文化等特色资源注入文化院坝的打造之中,建设与当地物质条件和文化资源相适应,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文化院坝,让院坝守住文化“根脉”,“融入”落地生根。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群众实际文化需求出发,将文化院坝建设与百姓的需求相结合,使之成为留守儿童之家、孤寡老人之家、市民娱乐之家,提供综合性的多样服务。同时,在试点建设中,加强现有资源、行业部门、设施设备和人才队伍的“四个整合”,合力推动文化院坝建设。
为增强文化院坝服务能力,做好文化院坝的管理,突破“三大”瓶颈。突破“专业人才”瓶颈,打造了三支队伍。以基层文化工作者为主体,在每个文化院坝配备1-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打造“文化管家”队伍,负责院坝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以当地文化人才为主体,在当地挑选有文化专长的文艺人才,打造“文化专家”队伍,培训后挂牌上岗,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以各类社会志愿者为主体,在院坝设立志愿服务工作基站,打造“文化义工”队伍,每周固定时段,为基层群众义务提供文化服务。突破“自我管理”瓶颈,探索自律机制。制定活动公约、文明公约等制度,加强对文化院坝活动开展的规范管理,初步实现人民群众对社区广场舞、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文化活动的自我管理,保证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受到了社会关注和好评。突破“常长运行”瓶颈,提升“造血”功能。坚持把可持续性作为文化院坝建设的重点,鼓励各地积极探索。
同时,为确保文化院坝常态运行,德阳将文化院坝建设试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着力从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台账管理上保障工作落实。
文化惠民乐民
点亮基层群众幸福生活
通过一年多的建设,德阳文化院坝的各项功能整合为一、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工作机制运行良好,取得了良好成效。
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院坝扎根城乡社区,成为教育、宣传、娱乐的重要载体,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通道,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平台,传播现代文明的重要抓手,让百姓有事做,让群众有去处。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过文化院坝建设,各乡(镇)、村(社区)和聚居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实现了提档升级,服务机制更加完善,将惠民服务落实到基层第一线,将文化活动带到百姓家门口,真正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下延伸、全面覆盖。
基层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进一步满足。各地依托文化院坝平台,开展了“送文化下乡”“四进社区”、广场舞、坝坝电影、科普教育、技能培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让老百姓自烹文化大餐。调查显示,有94%的人认为其居住地文化院坝能满足活动需要,91%的人对开展的活动满意,93%的人对文化院坝的管理感到满意。
基层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活力进一步增强。各文化院坝把“送文化”“种文化”“晒文化”相结合,努力提高老百姓的文化参与热情和创造力,形成了本地文化带头人引领,广大百姓参与的文化格局。打造了罗江鄢家嫂子歌舞队、中江仓山大乐等独具特色的院坝活动品牌,绵竹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文艺演出全部实现“本地化”。
本报记者 邱洁 整理
旌阳区工农街道千佛村文化院坝受到周边群众的热烈欢迎,经常自发举办群众体育活动。 本报记者 邱洁 摄
基层文化阵地到底该怎么建、怎么用,才能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有滋有味的文化生活,才能更加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德阳成功探索一条建设“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的综合服务道路,深入推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了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近年来,德阳围绕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文化院坝建设试点。通过坚持“三个”原则,整合“四类”资源,突破“三大”瓶颈,强化“三大”保障,建成文化院坝331个,初步实现了“文化院坝建起来、演出队伍拉起来、文化活动搞起来、人民群众乐起来”的改革目标,文化院坝正成为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改善基层群众文化民生的好抓手。
坚持问题导向
明确文化院坝建设方向
文化院坝建设,有三大势在必行的原因。
文化院坝建设是巩固和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必然要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阵地、队伍、手段、方法提出了新的考验。推进文化院坝建设,就是要整合资源,增添措施,建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扎实深入开展,不断开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其次,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广大群众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特别是“空心村”“城中村”等现象和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出现,农村文化、道德、社会规范传承出现断裂和“空白区”。
最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越来越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化院坝建设,是培育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近年来,特别是经过灾后恢复重建,德阳初步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在老城社区、居民聚居点等地方,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还比较缺失。
在文化院坝建设过程中,德阳坚持把改善基层群众文化民生、推进宣传思想工作、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开展文化院坝建设的主要方向和目标,进一步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抓住关键环节
扎实推进文化院坝建设
按照“办得到、用得上、推得开、可持续”的工作思路,德阳分三批开展文化院坝建设试点。
在打造特色文化院坝上,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分步推进的原则。制定分类分层分级建设标准,细化3个级别24个建设基本标准,按照建成一批、总结一批、推广一批的思路,将331个文化院坝分3批逐步推进,2014年底全部完成,确保文化院坝合理分布、有效利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面覆盖,不留死角。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当地文化特色,将绵竹市国家级非遗项目绵竹年画,什邡市国学文化、太阳祭祀文化,罗江县三国文化等特色资源注入文化院坝的打造之中,建设与当地物质条件和文化资源相适应,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文化院坝,让院坝守住文化“根脉”,“融入”落地生根。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群众实际文化需求出发,将文化院坝建设与百姓的需求相结合,使之成为留守儿童之家、孤寡老人之家、市民娱乐之家,提供综合性的多样服务。同时,在试点建设中,加强现有资源、行业部门、设施设备和人才队伍的“四个整合”,合力推动文化院坝建设。
为增强文化院坝服务能力,做好文化院坝的管理,突破“三大”瓶颈。突破“专业人才”瓶颈,打造了三支队伍。以基层文化工作者为主体,在每个文化院坝配备1-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打造“文化管家”队伍,负责院坝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以当地文化人才为主体,在当地挑选有文化专长的文艺人才,打造“文化专家”队伍,培训后挂牌上岗,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以各类社会志愿者为主体,在院坝设立志愿服务工作基站,打造“文化义工”队伍,每周固定时段,为基层群众义务提供文化服务。突破“自我管理”瓶颈,探索自律机制。制定活动公约、文明公约等制度,加强对文化院坝活动开展的规范管理,初步实现人民群众对社区广场舞、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文化活动的自我管理,保证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受到了社会关注和好评。突破“常长运行”瓶颈,提升“造血”功能。坚持把可持续性作为文化院坝建设的重点,鼓励各地积极探索。
同时,为确保文化院坝常态运行,德阳将文化院坝建设试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着力从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台账管理上保障工作落实。
文化惠民乐民
点亮基层群众幸福生活
通过一年多的建设,德阳文化院坝的各项功能整合为一、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工作机制运行良好,取得了良好成效。
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院坝扎根城乡社区,成为教育、宣传、娱乐的重要载体,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通道,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平台,传播现代文明的重要抓手,让百姓有事做,让群众有去处。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过文化院坝建设,各乡(镇)、村(社区)和聚居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实现了提档升级,服务机制更加完善,将惠民服务落实到基层第一线,将文化活动带到百姓家门口,真正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下延伸、全面覆盖。
基层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进一步满足。各地依托文化院坝平台,开展了“送文化下乡”“四进社区”、广场舞、坝坝电影、科普教育、技能培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让老百姓自烹文化大餐。调查显示,有94%的人认为其居住地文化院坝能满足活动需要,91%的人对开展的活动满意,93%的人对文化院坝的管理感到满意。
基层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活力进一步增强。各文化院坝把“送文化”“种文化”“晒文化”相结合,努力提高老百姓的文化参与热情和创造力,形成了本地文化带头人引领,广大百姓参与的文化格局。打造了罗江鄢家嫂子歌舞队、中江仓山大乐等独具特色的院坝活动品牌,绵竹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文艺演出全部实现“本地化”。
本报记者 邱洁 整理
新闻推荐
近日,罗江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四川省数字化医院评审,标志着该院数字化建设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据了解,去年10月,四川省卫生信息中心评审专家组对该院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现场评审。医院目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