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创建幸福美丽乡村(社区)文化院坝观察(上)
□本报记者 王域西
8月12日下午,绵竹市孝德镇大乘社区的文化长廊已经座无虚席,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大小号、双簧管、萨克斯等乐器的演奏下分外动听。
演奏者是绵竹小有名气的年画之声管乐团,乐团38位成员全部来自本地。依托大乘社区文化院坝建设,“洋气”的“西洋乐队演出”成为大乘社区百姓文化大餐的“特色佳肴”。
从去年8月起,德阳市启动了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文明创建、道德讲堂等为一体的幸福美丽乡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工作,规划建设331个试点文化院坝。近日,德阳市第一、第二批共132个文化院坝试点已全部建成通过验收,剩下199个文化院坝试点建设正加速推进,预计今年底前完成。
“三支文化队伍”盘活一个院坝——
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广汉市新丰镇金华社区的文化院坝创建还不到一年,但社区里的舞蹈团队已小有名气,在各项文艺活动中都曾获奖。这支舞蹈团队背后,有一名厉害的专业舞蹈老师:广汉市文化馆副馆长邓丽。
邓丽是金华社区请来的“文化专家”,每周三和周六,邓丽都会到金华社区进行义务服务,帮助社区舞蹈队排练。“我们的文化院坝有优质的硬件条件,但如何让硬件真正起作用,把院坝‘盘活\’,需要人才。”广汉市新丰镇党委副书记钟洪波说。
无独有偶,旌阳区扬嘉镇副镇长蔡亮也表示,文化院坝不光要建得起来,更要用得好。为此,扬嘉镇在广大村民中选拔文艺骨干,并外聘教师,对镇上文艺爱好者进行定向辅导和点单式培训。
为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在文化院坝里建立起“文化管家、文化专家、文化义工”三只文化队伍成为德阳特色。其中“文化管家”由院坝配备,负责日常管理和活动组织,文化专家由院坝聘请,多是当地有专长的文艺人才。文化义工则由文明办、团委、妇联等部门招募,以文化院坝为基站提供志愿服务。“三支文化队伍有了,活动就能组织起来,百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绵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钟声回忆,自绵竹文化院坝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各创建点几乎每周都能搞起文化活动。受此推动,今年绵竹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等大型文化旅游节庆的文艺演出全部实现“本地化”,不请明星不邀艺人,形成了本地文化带头人引领,广大百姓参与的文艺表演格局。而在目睹绵竹百姓的文化参与热情和创造力之后,民俗文化甚至被纳入了绵竹旅游业的打造方案。
市民化生活在院坝里萌芽——
潜移默化提升百姓素质
在文化院坝里,图书室、道德讲堂、电影放映、体育设施等应有尽有。由于部分文化院坝处于农转非社区,上述设施悄然成为放下锄头的村民们市民化的萌芽。
罗江县金山镇家和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农转非”社区,家和社区成立于2010年10月,1.3万居民中有1万人是“农转非”居民。“他们突然之间从田地里来到城镇,很不适应,拆迁安置、就业保障等矛盾也比较集中。”金山镇文化专干叶鹏说。
叶鹏回忆,社区刚刚成立时,法治文化广场尚未建成,文化院坝也没有启动创建。社区居民们依然沿袭着在乡村养成的习惯,聚在一起席地而坐。“从散居到聚居,邻里矛盾也不少,一个广场舞跳下来,邻里间还有些不快。”
为让居民尽快融入社区,实现生活的市民化,金山镇将法制和道德文化建设作为家和社区文化院坝创建的中心工作。在家和社区图书室,记者看到大量的文学、社会科学、历史等书籍。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图书室的年阅读人数已经达到1600余人。
对于不识字或识字能力不高的居民,家和社区依托公民道德协会,拉扯起一支30余人的文艺宣传组,将一些法治文化观念改编成百姓易于接受的文艺节目。“经过多年努力,社区里已经陆续建立了军鼓队、腰鼓队、秧歌队、声乐队等文体队伍10支,这些队伍定期把社区里发生的事编成节目,演给大家看,大家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
在德阳,让村民享受到市民也能享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始终是文化院坝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嘛。”姜弟云是经开区龙井社区书记,他说,这个以“农转非”居民为主体的社区建立了体育、文化、教育等设施齐全的文化娱乐体系,在社区的坝坝电影放映单上,除了广受乡村百姓喜爱的红色老电影外,更有时下热门的商业大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蒋静当前,四川省畜牧专业合作社经过20多年发展,已成为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助农增收的中坚力量,但伴随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就此做了采访。一条龙带好头“现在由我们挑头组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