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新闻 广汉新闻 什邡新闻 绵竹新闻 中江新闻 罗江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德阳市 > 罗江新闻 > 正文

访李调元故里

来源:德阳日报 2013-08-03 02:31   https://www.yybnet.net/

□张辅国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吧,我曾在李调元的家乡生活了20余年。从有关的材料上,我知道他的故里应在原罗江县(现属德阳市)之南村坝。然而多么难以令人置信,我长期住在罗江,却不知道南村坝在何处!

几年前,在和一位朋友话别时,我提到了未能寻访到南村的遗憾。那位朋友吃惊地说:“你怎么不早说呢?我的一位亲戚就住在那儿呀!”

次日一早我们骑着自行车到了那位朋友的亲戚家中。主人姓王,是一位已退休的乡村小学教师。我问:“这就是南村?”他说:“正是!”原来这里在1959年罗江撤县时划归了安县,距我所在的德阳县境只有15里之遥。这确实是一块膏腴之地。绵长而宽阔的平坝沿河谷向南延伸,泞河像一条素练蜿蜒其间。沿河两岸用水泥和石块筑起的坚固堤堰,驯服河水,护卫着这一马平川的沃土。麦苗铺盖了阡陌纵横的大地,茸茸的,软软的,活像绿地毯。星罗棋布坐落在平川里的瓦屋草舍,全都掩映在翠竹林中。偶尔从幽静的竹林深处传来一声鸡啼,更使人觉得这世界的安谧恬静。

啊!这就是南村,李调元的故里!

清世宗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十二月初五,李调元就诞生在这里。是南村这块沃土和泞河的甘泉哺育他们父子两代和兄弟三人。过去在李家的祠堂中曾悬有一副楹联:伯叔一门四进士,兄弟两院三翰林。指的就是李化楠、李调元父子和调元的两个堂弟李鼎元、李骥元四人。在中国1000多年的科举史上,像这样的家庭当然不会很多,自然也就成为李氏宗族的骄傲。在他们之中,李调元无疑是最杰出者。他集诗人、学者、戏曲家、文艺理论家于一身,成为继杨升庵之后蜀中文苑又一翘楚。

李调元的故居,即翰林府第,离老王家不远,座落在南村坝靠山的一边。它的后面是一脉浅丘,再往后大约不到一公里,就是山了。当我们走进这座被竹林护卫,草房与瓦屋相间杂陈的院落时,无论从什么角度也难以把眼前的房舍和当年达官显宦络绎不绝的翰林府第联系起来,它和周围的农家院落实在没有什么差别。后来还是在老王的指点下,查看了残存的屋基,加上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对儿时见到的翰林府第的描绘,启发了我的想象,才算在脑海里另外筑起了一座规模恢宏的府第来。当我们要离开时,却发现了镶在门上的一块木板,上刻着七个笔力遒劲的大字:“伯叔一门四进士”。这无疑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副楹联的上联。登上屋后那一脉土山,据老王提供的情况推断,这里便是车家山,也就是著名的万卷楼遗址。调元一生,嗜书成性,犹喜藏书。他为官二十年,“所得俸悉以购书”。万卷楼中有经、史、子、集40橱,还有他花费毕生心血编著、刻印的大型丛书《函海》,被誉为“西川藏书第一家”。嘉庆5年(1800),李调元客居成都,4月6日万卷楼遭火焚毁。消息传来,调元痛不欲生,竟一病数月。回到南村后,他尽收余烬,墓而葬之,名曰“书冢”,手书“书冢”二字,刻石树碑于墓前。经此事变,他已觉心力交瘁,但仍不顾年迈体衰,又着手万卷楼的重建工作。嘉庆七年(1802)|2月21日,李调元在南村去世,时年69岁。此时离他重建小万卷楼落成刚好一个月。

一群放学归家的小学生,像小鸟般从我们身边“飞”过去,他们的嬉笑和歌声,把我从沉思中唤醒。刹那间,我感到历史的昨天和未来的明天在这里奇妙地融汇了。这使我想起了李调元的好友赵翼的两句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新闻推荐

融入成德绵交通要先行 ——罗江县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思考

□罗强作为成德绵同城化发展的重要节点,成渝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川西北高原走向成都平原的门户,德阳的区位优势不言而喻。依托这样的区位优势,为了支撑城市的未来发展,德阳交通提出了“南融成都...

相关新闻:
罗江境内突降暴雨2013-08-09 22:00
猜你喜欢:
评论:(访李调元故里)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