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市上下转方式、调结构,产业提升取得新突破。图为中江宏发电声有限公司生产场面。
本报记者 程果 摄
□本报记者 谢晓斌
两条自动化生产线,采用两台德国进口设备灌装,每台设备每小时灌装白酒1万瓶……作为企业的重点项目,剑南春集团包装中心一期工程惹人眼目,这条全国目前质量最优、生产能力最强的白酒生产线正是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实施的举措之一。目前,瞄准“早日跻身百亿企业行列、重返中国白酒前三甲”的目标,剑南春集团正在实施包装中心二期工程、陶坛库增补工程、第八酿酒车间工程、剑南春酒庄等项目。同时,投资20余亿元启动“大唐国酒生态园”项目。一系列的“提升”之后,到2015年,剑南春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可达150亿元……
突破瓶颈
强壮“支撑”刻不容缓
“提升”无疑是今年以来德阳全市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热词。在全省经济“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中,“产业提升年”正是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在全省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德阳市面临“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严峻形势的情况下,“产业提升年”也是必然的选择。
2011年,德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较好势头,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全省前三位。成绩喜人,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亟待解决--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还没有取得大的突破……推进德阳发展新跨越,产业是支撑,如何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优化升级来支撑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全面总结过去工作,深刻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后,着眼全市长远发展,作出了开展“产业提升年”活动这一重要决策部署。对此,市委、市政府目标明确--通过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的强力突破,有效解决制约德阳市发展的突出问题,从而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盘皆活。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规模扩大、层次提升--相关工作有序展开: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新型化工基地建设;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和重点技改项目,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启动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力争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抓好7个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力争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园区2个、超200亿元园区2个;实施中小企业“一个计划、五项工程”,大力发展“专精特新配”的中小企业;狠抓节能减排,加快培育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两型”示范企业。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力争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深入推进粮油高产创建,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粮油生产核心区;大力实施畜牧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扶强扶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工程;全力推进新农村整体推进县、示范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工业设计、商务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大;加快发展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抓好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实现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
因地制宜
转型升级马不停蹄
加快发展,做大总量,转型升级,做优质量。旌阳区坚持在第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上狠下功夫,使三次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注重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加大对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其改造升级。支持建立孵化园和研发中心,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挥主城区优势,以华西希望城、西部国际商贸城等综合体,黄许物流园区等专业市场建设为龙头,带动全区商贸物流业发展全面提速。与此同时,全区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广汉市着力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推动企业技术进步,鼓励企业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广汉市围绕粮食、油料、蔬菜、水果“四大基地”建设,整合资金、项目,大力实施田形调整、排灌渠系、交通路网等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进程。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广汉着力推进三星堆景区升级工作,加快松林——连山沿山生态观光旅游区建设;抓好医药物流等产业园建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同步发展。
坚定地实施“两化”互动发展战略,什邡市把“四个示范区”建设作为扎实推进“产业提升年”活动的重点突破口,加快建设“产业空间示范区”,引导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区”,投入资金加快推进食品、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着力打造新兴高端产业。同时,大力推进7大特色农产品基础建设,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绵竹市着力打造一批规模以上企业,涉及食品酒类、精细化工、建材等领域。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态势良好。绵竹还编制了《全域灌溉建设“十二五”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不断壮大。提升现代服务业,绵竹两个4A级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麓棠温泉酒店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提升商贸业的发展后劲。
中江产业提升效果明显,今年以来,通过壮大三大优势行业,做大做强重点企业,该县工业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让人注目的是,1至6月,完成技改投资9亿元,同比增长20%。农业经济稳步提升,3万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完成工程量的90%,通过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奖金,撬动社会资金1亿余元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促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第三产业活力增强,上半年,中江新增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41家。芍药旅游景区等特色旅游效果明显。
在“产业罗江”的发展定位下,罗江县明确五大产业发展目标,现代产业体系日益明晰,以园区为载体,打造产业集聚发展高地。完成精细化工产业园产业规划等工作。推进花生、大米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向专业园区聚集,抱团发展,巩固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基础设施框架成形。白马关实验区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
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导向,突出装备制造业核心,充分发挥产业协同优势,加快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引导传统冶金、发电等装备制造等产业向数控、海洋装备等领域拓展。同时,加快新能源项目布局,加快新材料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调整和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大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期中”交卷
产业提升成效显现
深入推进“产业提升年”活动,新成效已然显现。
相关统计显示,今年1至6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6.3亿元,同比增长13.7%,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三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1亿元,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29.9亿元,增长18%,增速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35户,工业经济总量继续居全省第二位;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小春生产喜获丰收,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3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开工17个,城乡消费持续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2亿元,增长16%--全市经济总体运行良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外经济增长持续回落,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态势下,德阳市工业仍然保持了稳定发展。1至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81.2亿元,增长1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同时,相关数据显示,1至6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24.92亿元,同比增长20.7%。1至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7.45%。
多措并举,攻坚克难。深入推进“产业提升年”活动,成绩来之不易。为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德阳市组织召开了装备制造业企业信息交流发布大会,同时进行“点对点”的对接服务工作,目前已有一批企业达成了配套合作意向。为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德阳市及时启动“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培训班,邀请省上的专家和市级有关部门开展政策宣讲。加强银企对接,组织企业参加全省优势产业银企对接会的同时,积极推荐东佳港等18家企业进入2012年全省重点上市培育企业行列,此外还组织了80余户企业参加全市银企对接会。作为一项重要的举措,德阳市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品牌培育工作,多次邀请国家、省级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对德阳市申请认定国家技术中心的企业开展业务辅导,申请工作进展顺利,已确定20户企业作为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提升的同时,“淘汰”的步子也在加快,目前,德阳市今年计划的15户关闭企业已经全部停产,相关工作有序推进。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掀起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以十八大精神鼓舞、激励全县上下攻坚克难、只争朝夕,为打造“三个罗江”和实现富裕、文明、和谐、秀丽新罗江而共同努力奋斗,11月29日,罗江县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