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兴华介绍自动驾驶系统。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能让多少农机手端上“职业饭碗”?广汉市惠民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的答案是:24名。
这长期雇用的24名农机手,加上农忙时短工的加入,每年服务面积可达70000余亩次。惠民农机合作社也因服务质量优异,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和全国农机示范合作社,成为四川综合农事服务面积最大的农民合作社之一。
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合作社理事长廖兴华也满是欣慰:“我们的农机手长期在合作社务工,农忙时我们还要请7至8个机手当帮手,满足了当地老百姓的农机服务需求。”
同时,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的广汉,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地由谁来种”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今年11月底,廖兴华成功入选四川省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
一技在身,他并不满足
近日,记者走进广汉市惠民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廖兴华告诉记者,他最早接触农机是在1989年,那时他刚高中毕业,跟随父亲驾驶拖拉机从事机耕作业,之后陆续开始从事机收、小麦机播、水稻育秧和插秧等农机作业服务。有了一技之长,加上乐于助人的性格,廖兴华把农业做得风生水起。
然而,一技在身的廖兴华并不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农机服务必须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2009年3月,廖兴华联合同镇其他6位农机户共同成立了惠民农机合作社。这也是广汉市首家农机户自愿结伙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成立农机合作社时,我们7户人都是从事农机服务的大户,大家抱团发展,避免打价格战,农忙时可以互帮互助,避免了用机荒。”廖兴华说。
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从最 开始作业服务近 2000亩,发展到年服务70000亩次以上,作业环节方面,也从过去单一的耕地、播种扩大到综合农事服务。从冬小麦播种、植保、收割、秸秆还田,到水稻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烘干,均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合作社针对每个环节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并按次收取服务费用。
“合作社刚成立时,农机仅有 30 多台套,现在已有237台套,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秸秆打捆机、植保无人机等应有尽有,合作社成员也从当初的7户发展到152户,流转土地2600多亩,拥有农机的成员多达40多户。”廖兴华表示。
时代在变,廖兴华也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今年4月,他专门引进了两台无人驾驶设备,分别安装在一台拖拉机和一台 插 秧 机上。
“智能化、信息化是农机的未来。以插秧机为例,以前完全靠手动操作,每行秧苗种不太直,歪歪扭扭的,为下一步施肥作业增加了困难,施肥机稍不注意,容易碾压到秧苗。新安装的无人驾驶设备带有定位系统,能够精准定位作业轨迹,避免了类似的问题。”廖兴华说。
他透露,下一步准备增加一批智能化灌溉设施,目前管网已经铺好,传感设备安装后就能投入使用了,一旦稻田水位低于某个阈值,阀门就会自动打开,为农田灌水。
职业农机手,耕耘现代农业
“过去我们的合作社很缺人,因为可供农机操作的环节少,需要农机的农时相应就少,农机手做2-3个月活儿,就不得不放下手里的农机出远门打工。现在综合农事服务增加到了7-8个环节,农活多了,一年有10个月都需要农事服务,我们的农机手每年能够挣上6万元左右,这在农村还是不错的。”对于农机手这个职业,廖兴华有着别样的感情。
扎根农村的廖兴华深知,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剩下的村民大多没有一技之长。为改变现状,廖兴华主动在合作社内提出乡村基础人才培训计划,每年针对周围村民进行4次农机操作培训或农业种植培训,并以合作社名义为合格人员申报农机驾驶证及职业农民证书,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可能。
“过去合作社也养不起人。要改变这一情况,首先就要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廖兴华说。
近年来,廖兴华在农机服务和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带领合作社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新型种养结合循环模式。2015年,他率先实施规模化稻田养鸭以及林下养殖,引进暗化育秧技术,大大提高了水稻秧苗的质量。2016年,在当地农业部门的引导下,他率先在稻田使用沼液肥水灌溉,实现了绿色循环技术的全面覆盖。2017年,他引进一套水稻育秧流水线,节约大量的人工田间成本……通过产业振兴,既提高了合作社的收入,也能雇用更多农机手从事生产作业、农机服务。现在,合作社长期雇工24名,均端上了“金饭碗”。
“农机手赚的工资,平均能够达到200元一天,年终还能分红。”在廖兴华的带领下,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还与外省形成跨区作业联盟,“川东、川南机插秧的时间早于广汉,趁这个空档期就可以跨区作业,也增加了农机手们的收入。”
新闻推荐
2日晚10时左右,位于广汉某乡镇的一建筑工地板房区,下班的工人们正在休息。其中一间亮灯的板房内,贾某某正躺在床上正悠...
广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