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鹏飞 文/图
初春,正值各地蔬菜种植季节,灌溉施肥是蔬菜种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2月28日,西南商报记者新春走基层来到四川广汉市兴隆镇,只见当地农民正在田间将“农家肥”管道阀门打开,不一会,肥料和灌溉用水从田边的养殖场内流出来,顺着地下管道一起下田,从阀门口喷射而出……记者了解到,这条神奇的“地下管道”其实是广汉创新的废弃物处理办法——通过种养大户结对子,将养殖场内的沼液池和农田贯通起来。因此,养殖场的排泄物成了田间的宝,既解决了污染问题,也给农田带来了免费好用的“农家肥”。
“地下管道”贯通
种养殖户“心田”
王道荣是镇上的养殖大户,他的兴新养殖专合社生猪存栏数2000头;同时他还是种植大户,不仅自家有150亩蔬菜田,而且他还负责的金苗子果蔬专合社330亩地种植果蔬。以前,养殖场的排泄物如何处置是让他最“头疼”的事,甚至还因气味“太臭”遭到过投诉。
“去年10月份,我们到市上开了种植养殖结对子的会,回来就开始建‘管道\’,”王道荣说,于是他在去年底就铺设了1200米沼渣沼液管道,将养殖场内的沼液池和农田贯通起来。从此,养殖场的排泄物成了田间的宝,即解决了排泄物的去处,也给农田带来了免费好用的“农家肥”。“目前大部分的田埂边都已经安装好了管道阀门,施肥时打开就能用。”
王道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铺设管道花费了11万元左右,但用了农家肥之后,每亩田每年至少节约450元钱,两三年就能回本儿,“用有机农家肥种出来的蔬菜颜色更鲜艳、口感更好、更畅销,而且耐运输、储存时间长。”
废物变成宝
种养殖实现“双赢”
不仅是王道荣,位于兴隆镇的一家农牧企业也是种养结对子的受益者之一。记者走入这家企业的养殖场,丝毫没有排泄物的臭味,里面干净整洁。
“种养结对子后,每个月一万余元的排泄物处理的投入就可以节省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从2015年开始,尝试将生猪排泄物送给种植户使用,但当时都是附近的一些散户零星使用,也没有和种植大户签订对接协议。“排泄物消纳不完,自己还是要处理很大一部分。”
2016年开始,该企业和两家大型种植专合社签订协议,每隔1、2天可将沼气池里的沼渣和沼液分开运送到专合社的农田里,所有的排泄物基本能消纳完。为了方便运输,该公司还购置了两台沼渣沼液专业运输车,免费运送。趁着好时机,这家公司还成立了一家生态养殖专合社,对外承接其他养殖户的沼渣沼液运输。
“拉来的沼液当时就洒到田里,沼渣就堆放在蔬菜地的空田坝里晒成粪干。”广汉绿丰种植专合社是该公司的对接大户之一。据介绍,使用农家肥,既能帮助改良土质,减少化肥使用,提升蔬菜品质和口感,还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防病去害。由于使用农家肥,还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该社化肥成本投入,实现了种养双方获益。与此同时,该社还对社内的616户农户进行农家肥使用指导,带动更多种植户加入结对大军。
“五步法”种养结对子
“标本兼治”环保“顽疾”
“村民散养产生的排泄物在自己农田就能消纳,可规模养殖如果环保处理设施不完善,很容易造成附近的水体、农田氨氮含量超标,影响水质和农作物。”广汉市农业局局长胡智说,广汉市过去长期被种植养殖业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所困扰,环保压力大,自2014年开展大规模的养殖厂污染综合治理,禁止、限制养殖区的养殖场一律关闭,目前已关闭500余户企业。不过,光堵不疏,这种短时见效的“笨”办法曾让广汉栽了不少跟头。
“要治本,只有让种养结对子,打通外循环链。这套办法最近还受到国家农业部的关注。”胡智介绍说,这套“办法”来得并不容易,是长时间在失败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办法分成五个步骤,因此又叫“五步法”,即第一步,对全市的种植养殖大户进行全面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职业农民资格证。第二步,成立社会服务性质的沼渣沼液运输专业合作社和秸秆回收专业合作社。第三步,相邻的种植养殖大户一对一签订废弃物处理协议。第四步,政府与秸合社签订协议,在统一规划的地方修建大棚(仓库)。第五步,秸合社与种植户签订协议,收割季节,秸合社派出人手和车辆到田间地头,收购后将秸秆运到大棚进行包装处理后,销售给饲料加工企业和蘑菇种植企业。
“每年就秸秆和养殖排泄物两个产业体系的财政投入都是数百万元,但这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生态绿色农业的大趋势。”胡智表示,尽管这一办法刚推出时,一些种植、养殖大户感到压力很大,但尝到甜头后,他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鹏飞文/图)近日,四川广汉市举办2017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扶贫大型招聘会,本次招聘会向求职者提供中高级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术工人、普工、服务员等职位203种,岗位总数3142个,吸引上万人到...
广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