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刚和母亲陈国英、弟弟谢强,一家人过着简单但幸福的日子。
每日,谢刚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坐在电脑前写网络小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叶书英
>>>“国际残疾人日”特别报道
在广汉市连山镇光辉村,脑瘫儿谢刚成为网站签约小说作家的事儿家喻户晓。“真的了不起,身患残疾还凭着自己能力挣钱。”“我看过他的小说,写得不错。”
啪啪啪……啪啪啪……11月28日,冬日的气温渐冷。走进谢刚的家中便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键盘敲击声。谢刚正以“醉梦红辰”的笔名在网站上写着长篇小说。断断续续的声音是因为谢刚的打字速度还没有达到盲打的程度,只能看着键盘一个键一个键地敲击。
“每天都要完成六七千字的小说,才能保证在网站上不断更新。”谢刚说,这是他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起床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坐在电脑前开始写小说,完成一半的创作才会稍作休息。“本来就写得慢,勤才能补拙。”
谢刚在年仅一岁左右的时候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在谢刚母亲陈国英的悉心照料下,在艰苦的努力下,谢刚18岁完成了初中学业。经过自己的不断学习,谢刚从2009年起以创作网络小说的方式开启新生活,目前已经完成两部网络小说,正在创作第三部。
“想成为像天蚕土豆那样的网络作家,让爸爸妈妈生活好起来。”谢刚说。二十多年来,身患残疾的谢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生命之“刚”,身残志坚。
辗转就医确诊为脑瘫
1990年对于陈国英来说已经不知道该说是庆幸的一年还是不是。
当年,谢刚两兄弟在陈国英不到十月怀胎下就呱呱坠地,双胞胎儿给陈国英带来了双倍的喜悦。“怀他们时,我看不到自已的脚,走路洗头都很困难,睡觉起床都得要人帮忙。双胞胎儿子,那是让好多母亲羡慕的哦。”陈国英说起时依然能让人依稀感觉到那份喜悦。当时她公公说给两个娃儿取名“刚强”,大双就叫谢刚,小双就叫谢强,“合在一起叫就是‘刚强\’,又顺口又响亮还好记。”
在谢刚两兄弟出生8个月后,陈国英感觉出了异样,孩子该“打愣”了,谢刚两兄弟却站立不起。起初,陈国英也没往深处想,“有邻居说,有些孩子走路要晚一些,自己觉得8个月还不能走路也正常。”
转眼间,一年多过去了,谢刚两兄弟仍然不能站立。陈国英感觉有些不对劲了,便带着孩子到广汉市人民医院就诊。经过诊断,广汉市人民医院给出可能是脑瘫的结论。“自己当时还是怀着一丝希望,毕竟不是确诊。”陈国英回忆说。
第二次,为了能够及时就医,陈国英同家人一起将谢刚两兄弟送至成都华西医院就诊。专家、教授会诊后,给出的答案是80%的可能是先天性脑瘫。“80%就意味着还有20%的希望,我还是不相信,娃娃看上去很健康,怎么可能?”作为母亲的陈国英还是怀着希望。
然而,第三次经过成都华西医院专家会诊给出的结果却让陈国英彻底绝望,诊断报告如同晴天霹雳,双倍的喜悦顿时变成了双倍的痛苦。“专家确诊是脑瘫,当时就如天都要垮下来一样。”
陈国英回忆说,她感到浑身发冷,天旋地转,一屁股摔坐在椅子上。“当时多想嚎啕大哭一场,但看到两个孩子的眼神,又强忍住了。”
“认命吧,再怎么都是自己亲生的。”陈国英心想,虽说绝望,但生活总得继续,日子还得过,下定决心要一心一意照顾谢刚两兄弟。不久,亲戚朋友劝陈国英再生一个。因为,在大家眼里,孩子代表未来,身体残疾的孩子会拖累大人一辈子。大家的劝导,让陈国英心里十分矛盾,她理解大家的好意。然而,她最终咬牙决定:不再生育,好好照顾谢刚两兄弟。“再生一个正常的娃娃,这两兄弟就可能会失去家人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对这个正常的娃娃也不好,不仅要照顾这两兄弟,结婚了,还要照顾双方的父母,负担太重。”
20岁迈出行走第一步
断绝再生一个的想法后,陈国英一家同心协力,向命运展开了挑战。
“医生说,在家自己进行锻炼是最好的治疗方式。”于是,谢刚兄弟俩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艰难地成长着。同时,陈国英一家人也竭尽全力地为谢刚两兄弟进行锻炼,从点滴的小事教起,从一言一行的感化做起。
陈国英说,就是系鞋带这样的小事,兄弟俩都比常人难得多。谢刚不会系,她就不厌其烦地天天教,把孩子都教“闷”了。一天,谢刚会系鞋带了,虽说是“硬结”,不是她教的“花扣”,但她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觉得这个孩子会动脑筋。一路走来,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能让夫妻俩获得莫大的慰藉。
为了锻炼谢刚的行走能力,陈国英就把板凳打倒,让谢刚从后面推,先学会爬行,然后再让谢刚站着紧贴墙面,缓慢地行走。“竹子板凳都弄坏了两三个。”说起这一路的艰辛,陈国英的眼角闪烁着泪花。
谢刚的成长伴着不少的痛楚。“谢刚身体条件要好一些,总还是要上学去学点知识才行,自己再辛苦也要把他送去读书。”谢刚7岁的时候,陈国英思索着让谢刚去上幼儿园,可学校会不会接收谢刚这样的学生成为她的困扰。
“一次我听说曾老师在镇上办了一所幼儿园,我就托人帮我打听打听收不收谢刚,出乎意料的是曾老师答应让谢刚去读书。”陈国英说,在本该读一年级的年龄,谢刚终于跨进了校园,陈国英则天天接送,“读初中的时候,镇上为谢刚送了轮椅我才没有接送的,但是每天放学我也要在门口望望,看他回来了就又进去忙自己的事情。”
在家人的呵护下,谢刚读完了初中,在20岁的时候,谢刚也终于迈出了独自行走的第一步。
痛楚中也有着一丝丝的感动。有一年冬天特别冷,陈国英买了一件宝蓝色羽绒服。谢刚见妈妈穿起新衣服挺漂亮,于是悄悄去镇上,用压岁钱给妈妈买了一条淡蓝色围巾。
在谢刚的微博中也曾这样写到:有时候,对父母的爱说不说出来不重要。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天冷了为他们披件衣,饿了给他们煮碗面。他们步履蹒跚时,牵着他们的手,陪着他们走。我觉得这就是爱的最好表现。
谢刚以自己小小的举动回报着家人,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家人分担。
用手机敲出第一本小说
2008年,18岁的谢刚初中毕业,他开始尝试着找工作,但却四处碰壁。“虽然我都18岁了,但是他们都说我长得不像那个年龄。”谢刚说,好不容易有一次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但是由于他不能自己去上卫生间,他又失去了那次工作的机会。
渐渐地,谢刚在玩着家里仅有的一部直板手机时,迷上了阅读小说。阅读小说,成为了他打发时间最好的方式,心里逐渐浮现出一个梦想,那就是进行网络小说写作。“自己很感兴趣,看了一年多的小说,少说也有几十部了,自己就想慢慢地开始写。”
“我把写的小说都放在自己的QQ空间里面,当时只是想写着玩儿,无意间被一个同学看到,他就建议我把小说放在网上。”2009年,谢刚开始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出属于自己的文字,梦想由此拉开了序幕。谢刚说,自己想得很美好,可以赚点钱,帮补点家用。
路是坎坷的。谢刚最开始也不知道怎样去写小说,去吸引读者,一步步都是在摸索当中,但他没有放弃。谢刚每天在家中用手机打出小说,放在空间里面,然后风雨无阻地推着轮椅前往网吧,将小说发布在小说网站上。面对读者对他的小说评论是流水账时,他坦然面对;面对在多个网络小说网站上注册无果时,他依然坚持。
2013年2月18日,谢刚清楚记得那个令人高兴的一天。他成功在一家小说网网站上注册,并申请成为作家。从此他开始用手机正式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极品邪君》,每天以六七千字的进度更新,耗时8个月完成120万字的创作。
坚持,带给谢刚的是成功的喜悦。
“妈,我可以挣钱了,一个月300元。”一天,谢刚高兴地告诉陈国英。陈国英起初不敢相信,前往侄女家,叫侄女打开电脑,点出了谢刚的小说,才信以为真。陈国英说,儿子的写作有了回报,这比儿子送她围巾更令她高兴。
为了继续写网络小说,谢刚用第一笔稿费2700元买了一台液晶电脑,陈国英又几经折腾把家里安装上网络,日子似乎越过越明朗。
除了写作,谢刚还学会了洗衣、做饭。他说,他要尽可能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谢刚爱好写作,谢刚弟弟则喜欢唱歌。陈国英说,看到谢刚有事情干了,自己心里说不出的安慰。“大双性格好强,这个夏天,小双洗澡几乎由大双帮忙。”
选择写作便会坚持到底
在写作第一部网络小说成功后,2013年10月谢刚紧接着开始了自己第二部网络小说《九转阴阳录》的创作。
“虽说已经有过一部小说了,但是还是会有波折。”谢刚说,自己在写第二部小说时,曾经修改两次都没有通过网站编辑这一关卡。“后来参加了网站的文学联赛,被导师关注了,再次修改后,才成功上架。”谢刚的《九转阴阳录》上线后,这部长达150万字的“灵异奇谈”,读者给予的评价是“神秘、感动”,他的个性化表达,抓住了不少读者的心。
“这部小说与第一部不同,写玄幻小说的太多了,我自己另辟蹊径,开始写灵异小说。”谢刚颇有研究地说。
目前,谢刚正在进行第三本网络小说《九灵帝君》的创作,依然每天以六七千字的进度更新着,已经连续103天更新,更新68万多字,连载至220章,阅读量已远超第二本网络小说。“第三本小说签约后,自己感觉越写越开心。”谢刚说,他选择了网络小说写作这条路便会坚持下去。
●人物档案
1991年,经过多次诊断,辗转广汉市人民医院、成都华西医院,年仅一岁左右的谢刚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
1997年,本该上小学一年级年龄的谢刚开始上幼儿园。
2009年,初中毕业后,谢刚开始在网络上尝试写小说。
2013年,谢刚第一本120万字的网络小说《极品邪君》在小说网站上面连载,967093人次读过此书,并成为网站签约作者。
2013年10月,谢刚第二本网络小说《九转阴阳录》相继在网站上进行连载,220多天的连续更新,全书共计150万字。
2014年5月4日,谢刚参加“寻找出彩广汉人”青年专场——广汉市十八岁成人礼盛典公益晚会,分享自己的故事。
2014年7月,德阳市妇女联合会授予谢刚母亲陈国英、父亲谢瑞文“好妈好爸好家风”荣誉称号。
2014年7月,广汉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妇联授予谢刚家庭“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2014年8月,谢刚第三本网络小说《九灵帝君》开始进行连载,截至目前,已经连续103天更新,更新68万多字,连载至220章,阅读量远超第二本网络小说。
2014年9月26日,谢刚母亲陈国英被授予“出彩广汉人”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首次质询县(市、区)党委“一把手”党建责任 重点在“挑刺” 质询有“辣味”
本报讯(记者叶书英)“我们党建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抓党建的力度上还不够,干部选拔培育的力度也不够……”在2月2日举行的市委常委会上,各县(市、区)委书记、德阳经开区党委书记首次向市委常委会就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