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新闻 广汉新闻 什邡新闻 绵竹新闻 中江新闻 罗江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德阳市 > 广汉新闻 > 正文

石亭江中“废铁坨” 专家眼中一“国宝”

来源:德阳晚报 2014-11-28 23:14   https://www.yybnet.net/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说,这是西汉武帝西南夷大开发时期浮桥地锚,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铁桥墩,是目前汉代考古中发现的最大铁铸件,也是汉代考古首次发现的工程铁铸件。

文/本报记者 唐茂  图/ 通讯员 林维

2007年初,广汉市小汉镇柳林村村民唐兴凤在石亭江边放牛,偶然发现一个“铁坨坨”,他和亲友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将这坨“废铁”搬回家。村民发现有文字后报警,经文物保护部门查证为文物,唐家人主动上交。

它是何人所铸?作何用?有何价值?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带领他的团队历时7年研究,于日前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这是西汉“雒江桥墩”,其作用是石亭江上浮桥的地锚。铁桥墩有桥名和纪年,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铁桥墩,是目前汉代考古中发现的最大铁铸件,也是汉代考古首次发现的工程铁铸件。

千年古桥墩  村民当废铁

石亭江又称雒水、洛水,发源于什邡红白镇,是长江支流之一,源头为九顶山东侧的二道金河(洛水)和头道金河(章水),江水流经广汉,流至金堂赵镇入沱江,然后在泸州汇入长江。

2007年2月的一天,广汉市小汉镇柳林村村民唐兴凤像往常一样在石亭江河滩上放牛。这时,他发现一铁质柱状物,发现时被厚厚的一层类似卵石沙土的硬壳包裹,表面锈迹斑斑。

因为好奇心驱使,他随手捡起了一块石头,在铁质柱状物上用力敲击了几下,这时意外的一幕出现了,柱状物的包裹物被敲落后,显现出里面铁质的内层。

“原来是一坨废铁。”惊喜之余,唐兴凤顾不得在河边吃草的牛儿,连忙跑回家叫来10多名亲友,众人找来工具将柱状物外壳剥去,丢弃于河滩上,10多人手抬肩扛将这坨“笨重”的废铁装上农用三轮车后,将铁柱运回家中。

唐兴凤一家在河道里面捡到重量超过1吨的“废铁”一事在当地不胫而走,不少村民前往他家看热闹。

在看热闹时,有细心的村民发现,铁柱子上有繁体字,意识到可能是文物,有人拨打了当地派出所的电话报警求助。

广汉市文物管理所接到派出所电话后,副所长刘军带人前往现场察看。“铁质柱状文物,上铸有篆书铭文,当时初步判定为铁桥墩。”

刘军介绍,“通过现场查看,发现铁柱上铸有‘广汉郡雒江桥敦 重石大X元年造’初步定为古代铁桥墩。”

“除了年号看不清楚,其他字样都非常清楚。”刘军回忆称,在现场文管所工作人员向村民讲明了文物保护政策,唐兴凤非常支持,主动上交了这件文物。

随后,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市文物管理所对桥墩发现地进行了试掘和调查。

历时7年研究

西汉铁“雒江桥墩”身份“浮出水面”

桥墩发现点位于大件路石亭江大桥南约420米石亭江西岸河滩。

发现这件文物后, 当年5月28-30日,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带领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对桥墩发现地进行了试掘和调查。

刘章泽第一眼看到铁桥墩时,就被这件文物深深吸引,“可以说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回忆起当时见到这件文物的场景,刘章泽依然记忆犹新,在村民眼中,这是一块废铁,可在他眼中,这可是一件“国宝”,因此他和这件文物结下不解之缘,这位副研究员历时七年潜心研究这件文物。

当年3月12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前往桥墩发现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在河滩上发现被剥落的桥墩外壳(外范)及少量汉代陶片。

当年4月,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到广汉市查看该件文物。李学勤也为这件文物感到震撼,他反复查看了这件文物,并细致了解文物发现的情况,由于当时锈蚀没有清理,年号未能判读,他初步认定该器物的时代为汉代。

“当地口口相传这里曾经有一座古桥,曾经是村民过往的石亭江的通道。”刘章泽介绍说。记者现场走访了解,原来此处有一座古桥叫老浮桥(音),以前河床宽度只有现在的二分之一,现河床宽约320米。发现点的桥基在上世纪50年代即被破坏,村民介绍“石板被用于修宝成铁路桥,后来采沙又被破坏殆尽。”

在桥墩发现地点向右偏30度左右的河对岸河滩(隶属旌阳区八角井镇大汉村),考古人员发现了散落的古桥石构件和一条长100余米的石板引道。据了解,老浮桥也不是垂直于河床,其走向也是沿桥墩发现地点到石板引道位置。

铁桥墩重1.38吨

西汉武帝刘彻太始元年铸造

当年5月,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的专业人员对桥墩上的铭文进行了除锈处理,桥墩终于露出了“真面目”。

今年11月21日,在三星堆博物馆,记者见到了这件馆藏文物,它现在已经在有高科技恒温、恒湿、防火、防盗设施的成列馆里面被保存起来。

桥墩呈柱状,下大上小,底部呈圆形,上收至顶部略呈八边形。据三星堆博物馆提供的数据:铁桥墩高1.15米,底部直径0.55米,顶部宽0.45—0.47米。上部中间有宽0.16、深0.5米的凹槽。凹槽下7厘米处有一宽0.11、高0.138米的榫孔。凹槽垂直方向上下各有一榫孔,上孔位于顶部下11厘米处,宽0.11、高0.1米,中间穿过凹槽;下孔位于底部上20厘米处,宽0.1、高0.17米。

铭文为“广汉郡雒江桥敦 重石口始元年造”。 考古专家在仔细辨认四周铭文后,确定铭文应读为:“广汉郡雒江桥墩,重四十五石,太始元年造”。

刘章泽介绍,在汉代敦通“墩”、大通“太”,铭文应读为:“广汉郡雒江桥墩,重四十五石,太始元年造”。“雒江”又称雒水、洛水,即今石亭江。汉代“三十斤为均,四均为石”, 汉二斤合今一斤(市斤),每斤250克,“四十五石”相当于今1.35吨,实际重量1.38吨(含凹槽、榫孔中未清理范芯)。

据介绍,被称为“太始”年号有四个,西汉武帝刘彻(前96-前93年)、十六国前凉张玄靓(355-363年)、南朝侯景(551-552年)、渤海简王大明忠(818年)。

“除西汉武帝外,其他势力均未进入四川地区。‘太始\’应为西汉武帝年号,太始元年即公元前96年。”刘章泽认为,篆书铭文有西汉特征。

铁桥墩用途为地锚

再现西汉武帝西南大开发时期“国道”浮桥 

这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国内考古界众多专家的关注,其中包括李学勤、高大伦等权威专家的关注。

“专家考察和论证后认为,通过对外范结构的分析,该桥墩采用失蜡法整体浇铸而成,铁桥墩为建设浮桥的地锚可能性较大。”刘章泽介绍,对桥墩性质的认识只能从桥梁结构本身及相关资料对比得出初步结论。

“浮桥的主缆必须牢固地锚于两岸的地锚上。地锚一般采用铁柱、石柱和木柱。”刘章泽介绍,浮桥船只都系在缆上,当水流冲击船只时,船只弯曲,所以早期浮桥均为“曲浮桥”。调查中河对岸发现的“老浮桥”(音)遗址不是垂直于河床,其走向是右偏30度左右沿桥墩发现地点到石板引道位置,此确为浮桥的可能性较大。

“以前的河床宽度只有现在的二分之一,现河床宽约320米,从桥墩的体积来看该桥的规模应该比较大。”刘章泽介绍,雒江桥墩时代为西汉武帝时期,它的铸造建设应该和汉武帝开发西南有关。因此,它可以再现历史场景,长150多米的浮桥,横跨石亭江,应该为西汉武帝西南夷大开发时期“国道”浮桥。

桥墩在汉代属于大器

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铁桥墩

“西汉‘雒江桥墩\’有桥名和纪年,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铁桥墩,是目前汉代考古中发现的最大铁铸件,也是汉代考古首次发现的工程铁铸件。” 经过刘泽章和专家查阅考证得出的结论。而桥墩的作用,则作为石亭江(古称雒江)浮桥地锚。

刘军介绍,桥墩的发现,证明地处成都平原的广汉从西汉起甚至更早已经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古代大型铁件的冶炼铸造都是在现场完成的,雒江桥墩发现地点既是冶炼铸造现场,也应该是规划建设桥梁的现场。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等专家21日到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查看了雒江桥墩,并给与极高评价。

“雒江桥墩是蜀道交通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蜀道交通史,对古蜀道申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介绍,它再现的是一个具体的桥梁工程建设,是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桥梁、交通和政治、经济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历史价值。

新闻推荐

激活一片土地 走出一条新路 ——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年·农业农村篇

搞活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药材种植促农增收。积极发展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业态。改革,从农村破冰。30多年前,德阳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率先发起农村改革并取得成功,成为全国农...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石亭江中“废铁坨” 专家眼中一“国宝”)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