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后的团结水库。
黄鹿水库水源工程。
污水处理生化池。
城市水景观。
什邡大寨渠节水改造工程。
兴隆镇自来水厂。
杨柳分干渠节水改造工程。
德阳市水资源监测中心。
东汽铸造冷却塔。
核心提示
2006年11月,经四川省水利厅推荐,德阳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在水利部和四川省水利厅的有力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克服地震给节水型社会建设造成的困难,上下联动、横向协调、建章立制、抓点示范,在抓软件、强硬件上下功夫,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德阳市万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533.8立方米降低到2010年的232立方米;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原区由2005年的0.43提高到2010年的0.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293立方米降低到2010年的95.8立方米;单方水GDP产出由2005年的18.73 元提高到2010年的42.73元。
这里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这里是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里是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这里有长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这里被列为四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重点城市,这就是川西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德阳。
德阳地处成都平原腹地,辖六个县(市、区),面积5911平方公里。全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845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人均拥有量的29.0%和38.4%,是典型的资源性、工程性缺水地区,加之用水效率不高、开发利用滞后、旱洪灾害频发,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古人云:生于忧患,亡于安乐。面临日益严峻的供需水矛盾,德阳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和寻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战略性问题的有效途径。2006年11月,经四川省水利厅推荐,德阳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在水利部和四川省水利厅的有力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克服特大地震给节水型社会建设造成的困难,上下联动、横向协调、建章立制、抓点示范,在抓软件、强硬件上下功夫,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构建四大体系 推进试点建设
按照“突出一个重点,抓好两项工作,实施三大项目,搭建四大平台”的工作思路,德阳市积极构建以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公众自觉节水的行为规范体系等“四大体系”,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深入开展。
路径亮点之一:
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这是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德阳市从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入手,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并突出“水资源动态监测”这个重点,完成了全市6个县(市、区)和市本级的水资源监测中心建设,对重要的取水户、水源地、入河排污口、河流断面实现了在线视屏监测和信息自动传输,促进构建以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路径亮点之二:
围绕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德阳市狠抓“水价调节和产业结构调整”两项工作。
市政府出台了水资源费、农业水费、自来水费等征收的一系列制度,率先在全省推行阶梯水价制度,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并安装计量设施,全市计量设施安装率达100%,市县两级级水资源费做到足额征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农业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转型,将缺水地区高耗水的水稻、小麦改种为低耗水的玉米、花生等作物;工业由重化工业向绿色产业、循环经济产业转型,培育了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循环经济和“两型”示范企业。通过价格杠杆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市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效益差的企业。5年全市关闭高耗能企业31户,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企业37户,共有14户企业列入省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名单,4户企业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名单,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四川宏达(集团)有限公司两户企业列入国家第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试点名单。
路径亮点之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了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德阳市着力实施农业、工业、水环境保护“三大示范项目”。
农业方面,实施了病险水库整治、水源工程建设、渠系节水改造、旱山村治理、节水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大力推广喷滴灌技术,建成旌阳区孝泉镇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绵竹市江苏农业高效示范园等15个节水灌溉示范区。工业方面,全市企业以自主投入为主,积极开展节水改造,二重、东汽、东电、剑南春集团、四川蓥峰实业公司等都建成了废水处理和水循环系统,企业生产供水量大幅下降。生活和服务业方面,家庭、机关、宾馆、学校、公厕都安装了节水器具,公共用水场所还张贴了节水标志。节水型社会建设已遍及德阳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德阳市加强了供水保障和水环境治理,完成了孝感水厂二期工程建设,扩大城市供水管网覆盖面积和范围,并力促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6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中小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污水处理力度不断加大,6座县级城市以上的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孝泉镇、汉旺镇等10个重点集镇污水处理厂即将竣工。市本级在德阳主城区建柳梢堰水闸,对黄河路、凯江路等4座水闸进行了改造,在城区形成了一个长约10公里、库容600多万方的人工湖面;绵竹市对城区马尾河进行综合治理;广汉市在城区建成金雁湖水上公园;全市还推广种植无公害农产品190万亩,建设沼气池228058口,防治面源污染。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提高了水质,保护了水资源。
路径亮点之四:
建立“联动机制、活力机制、节水制度和宣传载体 ”四大平台,促进构建公众自觉节水的行为规范体系。
工作好与坏,组织是关键。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并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其他5位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为成员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督促,形成了协调联动机制。为了增强水管单位的活力,全市于2008年底全面完成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水管单位人员全部实行财政供养,明确了农业水费的征收和使用主体,激活了用人机制,解决了长期困扰水管单位的体制问题和职工的后顾之忧,并于2009年底,全面完成市本级及6县(市、区)水务局的组建,组建成立了华源水务投资公司等投融资平台,为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德阳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德阳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基础上,近年又出台了《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在灾后重建中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德阳市节水型企业、学校、机关、生活区考核标准》等近20项制度,并依据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并对水库、塘堰及灌溉渠进行了功能划类,对几条主要江河实施了划界立碑,确立一、二、三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严格取水许可,强制关闭城市供水主管网覆盖区域内的自备水源,先后关闭自备水源单位40余家,封闭地下取水井近100口。广泛动员,全民参与。这是德阳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的重要措施。德阳市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专题宣传节水知识、法规和政策,并根据每年的不同的主题,先后组织开展了“节水从我做起”万人签名;征集启用德阳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志、节水知识竞赛、“节水小天使”征文比赛、评选节水示范单位等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砥砺奋进 再创佳绩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德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万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533.8立方米降低到2010年的232立方米;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原区由2005年的0.43提高到2010年的0.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293立方米降低到2010年的95.8立方米;单方水GDP产出由2005年的18.73 元提高到2010年的42.73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德阳先后获得省级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旌湖两岸生态环境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吸引了众多游客、投资者到德阳旅游、投资和居住。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德阳市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继续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大力实施节水工程,强化工农业和生活节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努力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坚实保障! 赵清
新闻推荐
为全面提升干部素养,创建学习型团体,近日,广汉市“汉州讲堂”第二期讲座在该市文体中心开讲。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范红分别作了《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战略思考》和《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主题报告。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