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茂 通讯员 李年贵 刘明琦
“专家在田间,授课面对面。”这是如今连山镇锦花村农民的口头禅。
“农业要做大,全靠机械化;产业要做强,科技来领航。”曾获2011年“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的黄明水对科技兴农的认识颇深,“种粮若不上规模,不靠技术,肯定没赚头。”
而今,如何搞好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让专家的大脑与农民的大脑进行无缝对接,进而实现从“盲种盲养”向“智种智养”的快速转变已成一大课题。对此课题,广汉谓之“金桥工程”。
“金桥”如何架设?如何发挥农业科技的“光合作用”呢?广汉的经验值得书写。
“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循此思路,广汉采取“专家牵头,项目推动,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聘请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的十余位专家,开展以科技特派员领办专家大院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先后成立了水稻、小麦、水果、蔬菜、家禽、水产等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基本覆盖了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基本达到了“引一个专家,建一个大院,办一所培训学校,振兴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目标。同时,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把龙头企业、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种粮大户组织起来,形成了“专家大院+企业+农户”、“专家大院+种粮大户”、“专家大院+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典型模式。
农业专家指出,要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实现最大化,务必通过农业科技园区这一载体,发挥要素聚集、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和辐射功能,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对此,广汉围绕新农村科技示范片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主抓四川现代粮食产业(广汉)示范基地、连山锦花国家新农村建设试点、三水镇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以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食品质量安全化为基本要求,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上中下游紧密配合、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增值链。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科技创新、科技示范和科技带动能力。(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农业龙头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的“母体”,是集聚人才、技术、项目、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的“磁体”。据此,广汉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入,走科技兴企之路。据悉,近年来,广汉农业龙头企业投入科技开发的资金达5.3亿元,引进无土栽培、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27项,引进先进设备、高级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川粮米业开发的“胚芽米”、金丽公司培育的“金丽种鸭”因科技含量颇高而走俏市场。为了突破核心技术,打造战略重点产品,围绕国家、省科技厅在广汉实施的“四川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广汉市优质肉鸭健康养殖及加工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及“广汉市现代粮食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科技项目给予配套支持。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需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广汉通过建设集网络传输、农信通、视频服务等多种传输平台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广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主站1个。此外,选择2-3个乡(镇)作为试点,每个试点乡(镇)选择5个村(协会、大户)建立村级信息服务站,形成了以广汉农业科技网为主导网站的市、镇、村(协会、大户)四级农村科技信息网络。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农业进步的核心力量,广汉农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由技术创新推动的。2011年,广汉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50个整县制高产创建试点县之一,高产创建集成的高产技术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应用率都达100%。”广汉市农业局总农艺师王少华谈起农业科技,精神倍增。
据悉,今年广汉小麦验收最高亩产达511公斤、油菜244公斤。这是农业科技“落地生根”结出的硕果。
新闻推荐
(记者唐茂通讯员卿光志)日前,省政府公布了2011年度四川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广汉市考核得分为95.56分(上年得分为83.16分),在参加考核的全省14个县级市中排名第6(上年排名第11),考核成绩进步明...